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潇湘夜语
潇湘夜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41
  • 关注人气:4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式中餐——《夜宴》

(2006-10-10 10:15:30)
西式中餐——《夜宴》
经过漫长的广告,《夜宴》终于开场了(我要佩服他们的商业头脑,一张碟也能放这么多广告,还不让你快进!)。自从去电影院看过《英雄》之后,我就学了乖,每次中国的“大片”出来,都买DVD看,绝不去电影院,免得再次上当。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前瞻睿智的,从《十面埋伏》到《无极》,DVD可以使我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尽管这样的好奇心每一次都以失望告终,我仍在期待奇迹的发生。顺便说一下,我买的都是正版碟,绝非D版,在这方面我足以作知识产权保护的典范。

经过两个小时的观看,我再次佩服自己的明智,不去电影院证明我又一次选择正确,但这似乎并不值得太高兴,我还是浪费了十一元五角和更宝贵的两个小时。冯导不再轻松幽默的说话,开始像《不见不散》里装瞎的葛优一样不讲人话,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让我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讲一个好故事,两个小时太短,意犹未尽。讲一个坏故事,两个小时未免太长,只盼早点结束,倒不如直接用张艺谋式的视觉冲击来得痛快。冯导要转型,摆出一百八十度掉头的姿态,上来就拿莎翁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开刀,把插科打诨的台词一变为莎士比亚式的华丽铺陈。莎翁没有错,西方故事并非不能改变成中国背景,有人说最能抓住莎士比亚精髓的导演是黑泽明,他能够把英国的故事移植到古代日本,丝毫不见牵强,同时又牢牢抓住莎翁思想的核心。冯导无疑是没有摸准故事的核心,非要用西式的原料和做法作出一份中式筵席,譬如用培根和香肠包饺子,难怪这场《夜宴》味觉怪异,口感不佳。绚美的对白没有错,错在如此诗意的对白应该用在一幕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命运的煎熬,却放在一个逻辑混乱情节拖沓的故事里。如果“婉后”一心要攫取权力,就不该对昔人恋人如此牵肠挂肚,难道不知道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厉帝如此阴险毒辣的角色,怎会让前朝皇后作自己皇后,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在枕边埋下一个隐患。如果江山比不上美人,又何必杀掉太子,最终的自杀行为更是缺乏逻辑,不符合角色性格。一个“杏花春雨,温山软水”间的“寂寞歌手”,在皇宫里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为何还不动手报仇,反而要等着婉后动手?如果是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是不确定鬼魂的话是否真实,又顾及到自己的母亲,那无鸾顾及什么?“青女”尽管演技不差,但我还不是不明白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只为了唱完“越人歌”之后悲惨死去,来强制性增加泪水指数?

中式“大片”的软肋仍在故事上,这让我佩服《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架构了。生搬硬套的把西方故事弄到东方,却没有搞清楚故事的核心,用一个功夫片的壳包装一下,就可以上市,这样的“大片”能有多久的生命不言自明。

接着谈几个细节问题。从影片开始,我就一次次的陷入似曾相识的感觉,总好像是在什么地方碰见过这些场景,难道我的心灵感应已到如此高的境界?先是竹林摇曳,难道是《卧虎藏龙》?继之是玄衣黑马,蒙面人森然而来,有点像《指环王》?箭矢破空,翠竹应声而裂,莫非是《十面埋伏》?冯导一直擅长模仿各类电影中的情景腔调,这一次看来也是如法炮制,问题是和整部影片的风格似不相配,倒更适合用在《惊声尖叫》这类片子里。

谭盾的音乐风格一成不变,为了迎合奥斯卡的品味,中国导演把冷饭炒了又炒,陷入模仿抄袭的怪圈。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上次看《无极》时亦有同感,那就是中国导演“哈日”之风愈演愈烈。白衣人带着白色面罩,摆出pose站以待毙的样子,恍如日本“浮世绘”的绘画;无鸾王子演戏时敲的鼓,声音淡薄急促,分明是日本的乐声;前面带沿的帽盔、蒙面的面具,无一不渗透出日本电影的影响。中国的各位名导演,需借助古代日本的符号来诠释中国古典精神,所谓的“中国大片”“古典精神”以至于斯,我们无话可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枕边书
后一篇:槛外谈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