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车支出结构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质疑赠马其顿校车反映“弱国心态”?
盛大林
11月25日,一条中国援助马其顿23辆校车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不解:马其顿比中国富裕,为什么我们还要援助他们?捐赠校车应不应该?对此,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认为公众存在很大的误解。他说,中国人绝对不能给世界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我们非常冷漠,一毛不拔。吴建民称,长期的弱国状态形成了一种弱国心态,这是国民应该摆脱的一种心态。(据12月5日《京华时报》)
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舆论风暴已经渐渐平息。回过头来冷静地想一想,当时的群情激愤确实不太理性。正如吴建民所说,“全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国与国之间也应该互帮互助。那种认为不能帮助比自己富裕的国家或者自家孩子没吃饱就不能帮助别人家孩子的看法,确实有些简单化。
但,公众质疑捐赠马其顿校车是源于“弱国心态”吗?对吴建民的这种解读,笔者万万不敢苟同。
虽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是很重要的指标,但衡量一个国家强弱更主要的指标还是整体实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力快速提升;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崛起”几成共识。GDP跃升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即将超过10万亿,外汇储备多达3.2万亿美元……中国的国民虽然还不算富裕,但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弱”。实际上,现在认为中国还是“弱国”的国民已经不多,认为中国比马其顿弱的国民更少。
那么,为什么公众对捐赠马其顿校车的反应那么强烈呢?直接的原因是此事公开之时正是国民心理最脆弱的时候。11月16日,甘肃一幼儿园的校车发生车祸,造成21人死亡,严重超载是车祸发生的原因之一,此事暴露出我国中小学校车普遍短缺及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在国人痛心疾首的当口,媒体曝出了外交部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事件,这无异于在国人的伤口上撒盐。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一时不够理智也是正常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众对财政支出方向及结构的严重不满。据专家测算,去年我国“三公”支出高达1.9万亿元,而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GDP占比不低于4%的法定标准。而就在媒体报道援助马其顿校车的前一天,政府各部门“年终突击花钱”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三公”经费不断超标,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总不达标;这边厢很多政府部门为花不完预算经费而犯难,那边厢中小学校为无钱购买校车而发愁……该花的钱不花,不该花的钱乱花,长期积郁的怒火正需要发泄的出口,而捐赠马其顿校车事件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作为一次舆论风波,赠马其顿校车事件已经平息,但背后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近年来,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及结构方面虽然也作了不少努力,但仍然不够。必须认识到:中国既要承担合理的国际责任,更要关注和解决好国内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