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动内需必须标本兼治

(2008-12-16 00:13:50)
标签:

拉动内需

消费券

社会保障

财经

分类: 杂文时评

拉动内需必须标本兼治
盛大林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闭幕发言中表示,近代中国一直在过“穷日子”,政府过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扩大生产,因此在扩大内需方面一直相对缺乏经验。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则表示,他建议对中国的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购物券,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而且可以抵税,这对中国经济刺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摩根大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认为,发放购物券未必能起到刺激中国经济的作用。他说,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而要树立消费信心就必须尽快完善包括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刺激个人内需将很难实现。(据12月15日《京华时报》和中新网)

 

你觉得“缺乏经验”?我告诉你怎么办!就在周小川行长发出那一番“经验”之谈的同时,两位“洋专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不过,两位专家的“药方”却大不一样,那么,应该采纳谁的建议呢?

 

发放购物券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至少比发放现金更有利于拉动内需。因为发下去或省下来的钱,老百姓可能会把它存起来或者用于投资,而购物券却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不然就会过期作废。实际上,这两种办法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已经付诸实践。比如今年4月份,澳门特区政府就曾向全区52万永久性居民发放了每人5000元(澳元)的“红包”;11月18日,台湾行政当局则宣布向台湾地区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新台币)消费券;而就在几天前,成都市也宣布,将向约37.91万成都困难群众每人发放百元消费券,支持他们到相关商业网点内购买粮油和日用品。毫无疑问,消费券将对消费产生直接、快速的拉动效应。

 

不过,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是要打折扣的,并不是说1000亿元的消费券就能拉升1000亿元的消费额,因为消费券产生的消费必然有一部分与固有的消费需求发生重合。比如有人本来就准备买100元钱的商品,如果没有消费券,他就会用现金购买,而既然有了消费券,那当然是使用消费券,这就意味着这100元消费券没有产生任何拉动效果。此外,消费券还可能透支“有效期”之外的消费需求,比如有人用消费券提前购买了“有效期”之后的商品,这可能会导致消费券期满后的消费更加清淡。那么这些情况会占多大的比例呢?这就取决于广大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人们的消费意愿越低,无效消费券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消费信心及意愿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改观,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仔细对照二位专家的说法,你会发现两种建议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发放消费券立竿见影,可以即时扩大消费,具有“治标”之效,但这种效果难以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增强消费信心,最具“治本”之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项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把这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会怎样呢?先用消费券把消费需求暂时刺激起来,然后用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被刺激起来的、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维持住,不就OK了吗?

 

的确,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某一种办法就能解决的。要让内需旺盛起来并持续下去,必须标本兼治,打出“组合拳”。其实,不管是着眼于当前还是长远,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之外都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拉动消费。比如,除了发放消费券,减税、提高对农民以及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都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而除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也有助于提高消费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