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话)我的“乒乓情结”
(2008-07-19 17:32:28)
标签:
乒乓球休闲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的“乒乓情结”
盛大林
算起来,我的乒乓球龄已经近30年了。
至今仍有些奇怪:80年代初,在我就读的那所偏远的山村初中里竟然有一张标准的乒乓球台。正是这张台子,让我结识了乒乓球。不过,它放在校长的大办公室里,我们只是偶尔有机会陪老师打上几盘。
高中阶段,是我真正爱上直到痴迷乒乓球的时期。它叫丰集高中,全校只有三个露天的水泥球台,其中一个缺了角,还有一个豁了网。尽管如此,它仍然勾起了我对乒乓球的狂热。实际上,乒乓球差一点耽误了我的一生。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学的师资非常之差,英语老师更是奇缺。永远不会忘记,我在中考中的英语成绩只有可怜的1.5分,那还是在选择题中瞎碰的。由于初中基本上没有学英语,上高中后我的英语还是一片空白。文科六门课,我等于少了一门,还怎么参加高考?因此,我对未来完全没有信心,只想着混完三年高中就回家种地。正是在这个当口,上下翻飞的小小寰球乘虚而入了。虽然没有老师指导,甚至没有看过比赛录像(更别说直播了),但我的进步神速。不到一个学期,我就从最初的“菜鸟”变成了全校的“霸主”。
清楚地记得,那时期我们玩的主要是6分制,偶尔玩玩21分制。由于人多台少,只好实行擂台赛。每个人上来都要先“挂号”,赢了第一个球才能取得挑战资格。有时期,连续几个人挂不上号,挑战者就像“走马灯”一样……但“坐殿”的一般都是我。
上课的时候,人在教室心在球台;放学之后,我就会飞也似地冲到球台旁边,甚至连课间的十分钟也不放过。随着球技的突飞猛进,我的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到了高二下学期,我已经是班里的倒数了。那时候,农村高中刚从两年制改为三年制,但所有的课程高二就已经修完。于是,高二一结束,我就被学校“提前毕业”了,连上高三参加高考的资格都被剥夺了。早已无所指望的我原本也无所谓,但父母却很不甘心。通过关系,我又到另一所农村高中——上石桥高中读高三。正是这所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竟然考出了一个全省理科第二名,升学率甚至超过郑州的一些重点高中;然而,那个时候上石桥高中的升学率却很低。作为一个“弃儿”,我更没有什么想法了。乒乓球仍然是我的最爱,很快,我又在这所学校确立了“霸主”的地位。班主任陶老师曾说过:“如果盛大林不在教室,那就一定在乒乓球台旁边!”
虽然参加了1986年的高考,但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几个当初英语和我一样差、总成绩还不如我的同学竟然考上了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这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别人都在说,我也暗自想:既然他们能做到,我难道就做不到吗?随后这一年,我才真正发奋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
考上大学前,老师和长辈们在批评我打球太多的时候总少不了这一句:“等考上大学后,你再好好地打!”但没有想到,当时武大的体育设施也很差。张之洞捐建的体育馆里也只有几张乒乓球台,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万人大学的需要。去了几次总也排不上号,后来也就不去凑热闹了。而宿舍旁边的水泥球台也已经难以勾起我的兴趣,我与乒乓球渐渐地也就疏远了。
毕业以后,工作加写作,生活越来越紧张,乒乓球打得更少了。上班时坐在电脑前,下班后也在家里上网写作,吃得多,睡得也多,本来单薄的我竟然发福了,体重一度超过70公斤。2003年前后,报社组织了一次体检,我被查出患有轻微的脂肪肝,且血压也偏高。这时,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犯困、瞌睡总也睡不够了。医生建议:少吃肉,多运动。从此以后,我才又重操旧业。在一位常打乒乓的同事的指引下,我来到了小区附近的一家乒乓球馆——原来,郑州近些年出现了很多专门的乒乓球馆;原来有这么多乒乓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四五年来,我一般每周都要去两次球馆。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乒乓球方面是很有天赋的。如果从小就得到正规的训练,我自信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准。不过,现在打球,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虽然赢了球还是高兴一些,但确实不太在乎胜负了。每当遇到高手把我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人家不愿意陪我玩,而不是因为失败而懊恼。
经过几年的坚持,我的体重明星下降,脂肪肝症状也完全消失。一般情况下,我连打两三小小时,也不觉得很累。虽然年界不惑,但我从来没有“老之将至”的感觉。尤其是在炎炎的夏日,一群水平相当的球友聚在一起,光着臂膀,挥汗如雨——怎一个“爽”字了得!
(就在这篇文字即将结尾的时候,一个同学兼球友打来电话:“去打球吧?”我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