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苏和蒋方舟:同为“破格”何以不同反响?
(2008-07-14 00:53:17)
标签:
张孟苏蒋方舟教育体制素质教育教育 |
分类: 杂文时评 |
张孟苏和蒋方舟:同为“破格”何以不同反响?
盛大林
湖北武汉东湖中学文科考生张孟苏今年高考只考了445分,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但却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并获得了20万元的全额奖学金。她之所以被录取,首先是因为她在一场招生咨询会的助人之举被新加坡的录取老师注意到,同时也因为她曾在机器人设计、英语技能、书信作文等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据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国外的大学,高额奖学金,可能连很多被国内名牌大学录取的考生也会羡慕。然而,这样的机会却落到了一名只得了445分的考生身上。这一“传奇”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舆论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传奇”的张孟苏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另一个人的“传奇”,那就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的考生蒋方舟(561分)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破格录取。但清华大学的“破格”之举却受到了舆论的很多质疑。
同样是武汉的文科考生,同样被高校“破格”录取,为什么会产生明显不同的社会反响?假如张孟苏和蒋方舟调换一下位置,即清华大学录取张孟苏、新加坡政府理工大学录取蒋方舟,会是什么结果?我相信结果也会“调换”过来,即张孟苏及清华受质疑,而蒋方舟和新加坡大学受追捧。
张孟苏的综合素质之公认的,蒋方舟在文学方面的超人才华也没有人怀疑,那为什么清华一破格录取她们就会受质疑,而国外的大学录取她们却会受到赞扬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所高校的公正及公信度不一样,或者说是社会对二者公正程度的信任度不一样。人们没有理由怀疑新加坡大学在中国的招生中会存在什么猫腻,却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国内的大学在所谓“自主招生”中失去公正——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高度行政化,而且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人们质疑清华(包括国内其他大学)“破格”录取蒋方舟乃至张孟苏,并不是不相信蒋方舟或张孟苏的个人素质,而是担心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可能成为腐败的“绿色通道”。
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即使作一些貌似素质教育的尝试,比如“自主招生”,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实际上也确实可能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