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妖魔化手足口宋卫平杂谈 |
面对“妖魔化”,阜阳应该怎么做?
盛大林
“请不要抹黑,不要妖魔化阜阳。”安徽省阜阳市市委书记宋卫平向媒体呼吁。而阜阳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则说:“这几年,无论是阜阳的什么事,再小的事,总能搞出大影响来,妖魔化阜阳成了某种‘时髦’。”阜阳市卫生局负责人则称:“误解比疫情更让人心酸。”阜阳的《颍州晚报》甚至发表评论员文章,指责媒体“妖魔化阜阳”。(据5月7日《法制日报》和《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尤其最近一段时间,阜阳确实是全国甚至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质疑或批评之声更是铺天盖地。作为阜阳人,难以接受这样的情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阜阳是不是被“妖魔化”,阜阳人如何面对所谓“妖魔化”,则需要细细思量。
首先必须承认:阜阳被“盯上”,绝不是偶然的。从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王昭耀,到安徽省前副省长王怀忠,再到阜阳市原市委书记肖作新、阜阳市中级法院原院长尚军……近年来,安徽省揪出的大贪官基本上都出自阜阳,而且是前“腐”后继。阜阳界首市法院院长何涛等人被认定行贿,竟在之后的换届中连选连任。“白宫”式的区委办公大楼出自阜阳,结果是违规修建“白宫”的干部安然无恙、举报“白宫”的人却在监狱中蹊跷“自杀”。当年,“大头娃娃”出在阜阳,而且一度被瞒报;现在,手足口病又首先在阜阳暴发,偏偏又是在十多天后才被上报到上级卫生防疫部门……也就是说,最近几年阜阳出现“妖魔”的密度和频率确实非常高,这是包括阜阳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妖魔”频出,就应该被“妖魔化”吗?当然不是。但当一个地方频频出现大贪官之后,人们不能不怀疑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社会学规律告诉人们:如果一个地方接连出现某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背后肯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怀疑,对阜阳的所有干部确实是一种压力。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自己行得正、坐得端,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阜阳此次做出强烈反弹,主要是因为在手足口病疫情处理上被“冤枉”。世界卫生组织“阜阳没有瞒报”的表态,让阜阳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阜阳可能确实受了委屈。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媒体的质疑毫无道理,甚至视为故意“抹黑”。一方面,阜阳曾有过瞒报疫情的“前科”,人们做出“旧病复发”的怀疑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公众对疫情处理不甚了解,而且阜阳有关人士的一些表述也确实容易产生歧义。“合理怀疑”是公众及媒体的权利,而且媒体和舆论也具有自我矫正的功能。只要信息公开、充分沟通,误解自然会被消除,公道自有人主持。世界卫生组织的澄清也证明:“黑”是很难被“抹”上的。
不过,这一“污点”被清除,并不意味着阜阳就变“清白”了,因为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洗白”,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洗白。有些事情,即使做出了纠正,曾经的荒唐也不可能完全抹掉。事实上,目前的阜阳,确实还有很多很多的疑似“妖魔”。宋卫平书记称:“对于人们关心的政治生态,我们在努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品行良好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取信于一般干部,取信于普通群众。”可是,曾经行贿的界首市法院院长何涛至今仍在院长的位置上,这是什么样的“用人导向”?“白宫”事件爆出后颍泉区委书记张治安毫发未损,这又如何“取信于民”?
不可否认,在所谓“妖魔化阜阳”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公正、非理性的成分,甚至带有地域歧视的色彩,但其中合理的成分更多。对此,阜阳不应该总是抱怨甚至愤怒,而是应该多反思、多行动。虽然一个地方的形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只要阜阳人坚持不懈地除“妖”祛“魔”,形象就会逐步得到改善。笔者相信,阜阳的大多数干部是好的,但这需要事实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