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家发改委临时价格干预金龙鱼财经 |
分类: 杂文时评 |
“金龙鱼”暂缓涨价尴尬了谁?
盛大林
近日,益海嘉里等食用油巨头申请涨价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但在获批后,“金龙鱼”等却表示是否提价还需“观察一段时间”。“福临门”所属的中粮集团和“鲁花”集团也都表示近期不会涨价。(据4月3日《新快报》、《京华时报》)
提价申请已经获批,“金龙鱼”再跃一次“龙门”可以说名正言顺。然而,在最高物价主管部门的许可面前,“金龙鱼”们却又观望起来了。这一态势肯定让很多担心涨价的人松了一口气,同时可能也让不少人莫明其妙。
“金龙鱼”之所以暂缓涨价,记者了解到了两个理由:一方面是担心消费市场受影响,另一方面是近期国际大豆油价格大幅“跳水”缓解了价格倒挂的压力。第一个理由是市场原因,第二个理由也是市场原因——虽然政府许可涨价,但市场可能不许可。
去年以来,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粮油等食品价格大幅攀升。尤其是“金龙鱼”等食用油价格,更是一年跃上了几个台阶。在涨价成风的情况下,很多人担心粮油等生产厂家哄抬物价。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于今年1月份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要求粮油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提价要申报、调价要备案。其实,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所谓“哄抬物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本性。我也相信,企业都想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谋取更高的利润。但市场是不以商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商家拥有定价的自主权,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们想定多高就能定多高。商家在定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成本,然后必须考虑供求。成本是定价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都要高于成本,成本增加往往导致价格的提高。实际上,食用油的此轮上涨主要就是成本推动的结果。当然,供求对物价的影响更大,因为短缺必然导致价格的上涨。猪肉价格的猛涨主要是因为供不应求,食用油价格大涨也是大豆等原料供不应求的结果。
市场是多元竞争的。在充分的竞争中,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盟,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价格联盟。产品价格是最敏感的神经,激烈竞争中的每家企业在调整价格时都会慎之又慎。如果哪家企业轻举妄动,就可能减少市场份额,反而让竞争对手获利——“担心消费市场受影响”,此之谓也。
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市场是动态的,每家企业都会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包括产品定价。“金龙鱼”当初申请涨价,肯定是厂家认为当时应该涨价;获批后又要“观察一段时间”,是因为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即“近期国际大豆油价格大幅‘跳水’”。一会儿要涨,一会儿不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此表现得非常明显。
回过头来,再打量一下“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它发挥了什么作用?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食用油原本不应该涨价,连企业都这么认为。启动干预措施的目的就是控制不合理的涨价行为,而国家发改委却又在不该涨价的时候批准了涨价的申请。事实证明,政府的“有形之手”不仅敌不过市场的“无形之手”,而且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国家发改委难道不感到尴尬吗?
也许有人要说,一年多来,市场调节的结果是粮油等食品价格的一涨再涨。是的。但这轮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即使一年前就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也挡不住这一轮的涨价;今后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金龙鱼”也不一定比以前跃得更快——最终还是由市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