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校评估纪宝成私有化教育 |
分类: 杂文时评 |
高校评估之乱根在体制之弊
盛大林
自2003年开始的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目前接近尾声。5年来,有500多所高校接受了评估。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却对这一评估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他列举了高校评估“三宗罪”:第一,评估太多大滥,缺乏总体设计;第二,教育评估体系、方法单一,拉不开差距;第三,评估造假,敷衍了事。(据3月26日《人民日报》)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竟然如此全方位地“炮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高校教学评估!而这样的内容又是刊载在“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上,这不能不让人细细掂量。
既然高校评估有那么多的弊病,不搞行吗?看了纪校长的发言,相信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这个问题。不过,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首先,接受评估的高校都是公办的,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人民及其代理人即政府就是这些高校的“老板”,而任何一位“老板”都会关心自己投资兴办的公司经营得怎么样、都有权对其进行检查、评价。作为肩负监督管理高校职责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当起了“甩手掌柜”,那就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就是失职。再者,公办高校在办学及其管理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有的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徇私舞弊,有的高校在职称评聘中弄虚作假,有的高校为了赚钱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校为了攀附权贵随意派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如果连检查评估都没有,那些高校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
既然高校评估非搞不可,那么应该怎么搞?纪校长所列的“三宗罪”其实都是关于这个方面的。“今天财务大检查,明天审计大检查,后天物价大检查……教学要评估,学科要评估,“211”要评估,“985”要评估,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要评估……”纪校长如此描述“太多太滥”,可是哪一项可以不评估呢?恐怕纪校长也说不出来。在评估的方法方面,纪校长也指出了很多弊病,比如方法过于单一、不该什么都量化、太注重形式等,可是谁能拿出一个科学公平的评估办法呢?要知道,教学水平、学术水准本来就是很难拿某一种标准衡量的。至于“评估造假,敷衍了事”,就更让人无奈了。评估检查组一来,立马超规格接待。社会上的那种“乱检查乱评比”以及伴生出来的造假象、走过场甚至权钱交易等各种怪现象,在高校评估中都会上演……
当然,纪校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比如“分类指导”和“评估标准多元化”,对优秀大学、老牌大学可以检查、不搞评估等等。可问题是,“优秀大学”、“老牌大学”如何界定?“多重标准”会不会带来新的不公乃至腐败?
评估必须搞,又几乎肯定搞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高校评估这出“猫与鼠”的游戏中,双方都存在着不负责任的情况,甚至最终通过交易而达成默契。虽然公家受到了损失,但他们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猫”与“鼠”为什么能达成这种默契呢?因为学校既不是“鼠”的,也不是“猫”的,而学校的真正所有者是缺位的——这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如出一辙。
因此,高校的评估之乱源于体制之弊。要从根本上革除这些弊病并办出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明晰产权,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高校也应该进行朌份制改革并逐步实现私有化。我也认为,这是高校改革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