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统筹城乡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了。会议的第一项议程还是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听完《报告》,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人大代表、农民工朱雪芹对记者说她很兴奋,因为“《报告》8次提到了农民工”!(据中央电视台3月5日报道)
“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适当提高扶贫标准。”“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就业、工资、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报告》每一次提到农民工,都是一次关怀,而且涉及到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这些内容,相信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都会像朱雪芹一样兴奋和温暖。
今年两会,农民工是最受瞩目的群体之一。此次人大会首次出现了三名真正以农民工身份当选的人大代表,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广东和重庆的朱雪芹、胡小燕和黑新雯。这在中国的人大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最接着,总理又在《报告》中8次专门提到农民工。这两件事,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农民工的问题?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应该说抓住农民工就抓住了中国问题的一个核心。
首先,农民工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程度。农民工实际上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然而,他们却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很多福利待遇,比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障,连孩子上学都要面临高高的门槛,甚至要被拒之门外。同样的工作,却拿不到同样的工资;同样为当地经济做贡献,却享受不到同样的福利;同样是孩子,却不能同等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可以说,农民工及其子女受歧视是中国目前最明显的社会不公现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优先解决这个问题。
再者,农民工是城乡之间的桥梁。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分割。无论是政治参与程度、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社会文化建设、收入生活水平,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很多领域还被制度化,比如户籍的樊篱、福利的二元等,这就使城乡之间形成了坚固的壁垒。而农民工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名义上还是农民,但实际上是工人;他们的户籍还在农村,但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城镇。身份上半工半农,生活上亦城亦乡,他们总是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往来迁徙。他们不仅把相对比较丰厚的收入带回农村,而且把先进的观念、先进的文化带回家乡,从而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淡化了城乡之间隔阂。可以说,农民工在城乡壁垒之间打通了一条通道,在城乡天堑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们是天然的“城乡大使”。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当然要更加重视“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则要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的时候通盘考虑,甚至将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而逐步消除城乡差别、直至打破二元结构。而要做到这一点,农民工就是一个重要的“把手”。
农民工就是中国二元结构社会问题的缩影。它的大量出现,冲击了现行的很多制度,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乃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冲击,确实带来了很多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正是解决问题和制度创新的契机。近年来,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松动、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覆盖农村以及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都是这种挑战带来的结果。而《报告 》“8次提到农民工”,也说明政府正在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
前一篇:“虎照二次鉴定”也不是非做不可
后一篇:陕西林业厅长的“准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