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李鬼”不能一退了之

(2008-02-26 20:33:53)
标签:

高招

打假

教育

分类: 杂文时评
 

高校“李鬼”不能一退了之
盛大林

 

济南大学日前通报称,该校有21名2007级新生被清退或自动退学,原因是他们涉嫌冒名顶替,未能通过资格审查。目前,这21名涉嫌冒名顶替的假大学生已经全部离校。济南大学校长程新说:“济南大学决不允许假学生进入。我们守土有责,要让新生录取工作保有一片净土。”(据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高招也曾被认为是最过硬最公正的竞争之一。然而,神圣的高招中竟然也出现了冒名顶替者。对这种“李鬼”,当然应该揪出来,并坚决逐出“象牙塔”。因此,济南大学的“打假”之举,确实值得称道。不过,让人疑惑的是:那些“李鬼”是如何混进大学的?把他们“清退”就一了百了吗?

 

从报名到考试再到录取,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到基层教育部门再到省级高招办,每一名考生都要经历很多关口。“李鬼”要想得逞,必须从头到脚把自己打扮成“李逵”:他首先必须改名换姓,并且把别人的爹妈当成自己的爹妈;这不仅需要真正的李逵不跳出来揭发,而且要让所有看出破绽的人视而不见;最要紧的是,他还要把李逵的战绩变成自己的战绩……总之,只有“李逵”和众多“判官”的共同配合,“李鬼”才能蒙混过关;而只要其中有一个人不买账,“李鬼”就会露出马脚。那么,济南大学的这些“李鬼”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的呢?

 

每年的高招录取时节,各地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招生班子”以及“只需10万,包上重点”之类的广告。媒体一报道,有关高校或教育部门就会声称那些招生机构与它们没有关系,并提醒考生不要上当受骗。就在去年,山东荷泽等地方甚至出现公开买卖高考分数的现象。当地的教育部门也都赶紧撇清了关系,并称高招程序非常严格、买卖高考分数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事儿,云云。可是,事实证明,确确实实有不少“李鬼”混进了高校。这些“李鬼”与那些“招生班子”以及“买卖分数”真的没有关系吗?

 

据报道,在入学后的英语、数学两门文化课考试中,济南大学不少学生成绩大幅缩水,有的人英语成绩从高考时的138分缩水到35分,有的人数学成绩从高考时的126分缩水到28分。如此悬殊的差距是偶然的吗?那么高的分数如果不是买来的,又是怎么得来的?如果分数是买来的,它又是如何被偷梁换柱的呢?这些问题如果不予彻查并严肃处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实际上,清退假大学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几年前开始,山东等地的一些高校就开始“打假”,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新华社报道,从2001年至2005年,仅山东经济学院就通过新生复查清退本专科大学生60余名。“李鬼”为什么边出边进,甚至越打越多?假冒的风险小,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未被发现,当然大赚;如果露馅,也没损失——“李鬼”如此,那些帮“李鬼”穿假靴戴假帽的人更是如此。

 

因此,高校“打假”,仅仅“清退”是远远不够的。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李鬼”、还高招以公平,就必须查清“李鬼”的来路:到底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有哪些人为“李鬼”保驾护航?这背后有没有权钱交易?当然,这可能要超出高校的职权范围;要查清这些问题,还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在我看来,各高校的清退名单就是一封封举报信,那一个个“李鬼”就是一条条“线索”——只要顺着这一根根变质之“藤”一直摸下去,就一定能摸到腐败之“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