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拍卖车牌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拍卖车牌”是上海自制的“烫手山芋”
盛大林
在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车牌拍卖”再次成为质疑的焦点之一。除近百亿元的拍卖款去向不明外,最近一次拍卖意外出现的网络“拥堵”也受到了普遍质疑。多名参拍人因此打算将拍卖公司告上法庭。(据2月21日《南方周末》)
自1994年算起,上海的车牌额度拍卖制度已经实行了13年多。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饱受质疑。尤其是近年来,它所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之际,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公开表示上海拍卖车牌有违法之嫌;近两年,随着购车需求的快速增长,拍卖价格不断攀升,最高达到每牌5万多元,车牌的单价甚至高过了黄金,有人把车牌戏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金属”。前不久,又有人质疑近百亿元的拍卖款到底用到了哪里;紧接着,又遭到了“拥堵”的质疑,甚至有可能惹上官司。
针对各种批评,上海市有关方面除了给出一点苍白的解释之外,每次都要强调拍卖车牌政策的实际效用。它们称,额度拍卖制度减轻了机动车过快增长给上海交通带来的压力,“13年来,上海市减少了约150万辆机动车。”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把挂着外地车牌但车主在上海并常年在上海行驶的车辆计算在内。尽管上海对外地牌照车辆实行了限制政策(进入上海要缴费;周一至周五上下班高峰期不得在市中心区主要高架路上行驶),但据估算,上海200万辆机动车总量中,有10%~15%挂外地牌照。
上海的车牌拍卖制度是从新加坡学来的,然而上海并没有新加坡那种天然的岛国封闭环境,因此出现上海车挂外地牌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官员们常常挂在嘴边儿的“国情”在最不该忽略的时候被忽略姑且不说,最要命的是上海在“拿来”的时候又漏掉了绝对不该漏掉的关键内容。新加坡的私车额度拍卖制度规定:额度只能在车辆登记之前转让,“牌车合一”八年后额度便将作废。而上海的车牌额度可自由转让,而且是没有期限的,这就使车牌成了一种资产。在无偿使用的情况下,车牌会随着车辆的报废而报废;而一旦车牌成为永久性资产,原有的自动退出机制就失效了。这就好比一个水池,原本是有进口和出口的,从长远来看,它有可能达到进出平衡,甚至出大于进;但现在出口被封闭了,虽然进口也被缩小了,但水位只会越升越高。
截至目前,上海的车牌拍卖实行了13年多,这大体相当于机动车的正常寿命。这13年中挂牌的车辆及车牌,现在本来应该开始陆续报废,但由于车牌成了资产,而使报废的出口被关闭。也许,这前13年,额度拍卖制度确实扼制了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但此后呢?如果原本应该有的“出口量”加上“外牌量”接近甚至高于减少的“进口量”,那么拍卖制度岂不失去了意义甚至起反作用吗?
显然,上海的车牌拍卖制度确实没有再存在下去的理由。可是,如何废止这一制度也是个难题。由于车牌额度是无期限的,这意味着政策也应该是无期限的,如果政府中途改变政策,变“有偿使用”为“无偿使用”,那就侵害了拍得车牌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就应该为自己的违约作出补偿。可是,补偿的标准怎么定?再说,政府愿意掏这个腰包吗?要知道,这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存也不是,废也不是。车牌额度拍卖制度确实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而这个“烫手山芋”是上海市自己制造出来的。对此,上海市有关方面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其他地方,更应该引以为戒。
的确,制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政府不仅应该全面考量,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如果因为一时之需就匆匆出台权宜之计,那就可能陷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1/103414986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