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医改方案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医改方案将于年内出台。有报道称,“政府主导”趋势已明朗化,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所谓“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公立医疗机构继续收费,但必须全额上缴卫生行政部门,并由卫生行政部门来负责资金分配和“绩效管理”。但新的医改方案如何落实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却成了一大悬念。有专家认为,“收支两条线”违背了“管办分离”的原则。(据12月3日《广州日报》)和《中国经济周刊》)
“收支两条线”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医院不能自由支配收入,医院和医生就不会盯着病人的腰包,“大处方”、“看病贵”等问题就可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我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早就实行了这一办法,效果也还是有的。不过,“收支两条线”与“管办分离”的矛盾也很明显。实行“收支两条线”就意味着政府卫生职能部门掌控了医疗机构的经济命脉,也就是说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控制,如此一来,“管办分离”还从何谈起呢?
医疗机构的“管办分离”本来就是一个大难题。即使不搞“收支两条线”,也是如此。试想:公办医疗机构就是政府投入兴办的,领导班子也是政府委派的。名义上是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实行企业化的管理。也就是说,公办医疗机构的“老板”就是政府。政府既然“办”了它,自然要“管”——不仅有权,而且应该。政府如果甩手不管,那就是对全民的不负责;同时,所有者缺位的医疗机构也不可能让全民放心。
与“政事分开”相呼应,“政企分开”也是国企改革的方向。然而,搞了十几年,有哪家国有企业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了吗?没有。一家都没有。休说业务上的分开,甚至就连国企(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经理人的行政级别都还没有取消。事实证明,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只要还是“国有”的性质,它就不可能与政府划清界线。既然数年的“政企分开”一直没有结果,公立医疗机构的“政事分开”能成功吗?
在我看来,“收支两条线”也不失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剂良药,但它实施的对象只是公办的医疗机构,而且现有公立医疗机构中的大多数应该与政府“脱钩”,即转制为市场化的医疗企业。我认为医疗行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私营的医疗机构占主体,它们之间充分竞争,并提供大多数的、各种档次的医疗服务;而政府只保留极少数的公立医疗机构,它们真正不以营利为目的,收支平衡由政府保障,而且只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对这些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既“办”且“管”,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而对私营的医疗机构,政府只进行行业监管,其他的都交给市场。这样的话,政府可以用有限的资金为医疗市场拾漏补缺,公立医疗服务的小规模和简单化也便于政府管理。
提出“管办分离”,说明政府也意味到自己管不好医疗机构及医疗市场,可是又不想交给市场。于是,政府再一次陷入到“政企分开”式的矛盾和挣扎之中。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政府必须作出抉择。
前一篇:“阳光财富榜”为何不“轰动”?
后一篇:犯过罪的人何以继续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