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中石油中石化油荒逼宫国有垄断企业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10月27日,广州的一位司机跑了三四个加油站,都没有加到柴油,最后油尽车停,只好等待救援。记者调查发现,广州能加柴油的加油站极少,部分加油站的汽油供应也显紧张。(据10月28日《新快报》)
此前两天,郑州的一些加油站则出现了限量加油甚至强行搭售机油的现象。(据10月27日《东方今报》)
这是怎么回事?新一轮的“逼宫”又要开始了吗?
三个月前,广州、北京等地也出现了这样的“油荒”。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中石油、中石油等石油巨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涨价未获批准后采取的“逼宫”行为。但石油巨头们解释说,成品油供应出现暂时的短缺是因为一些炼油企业检修设备以及台风影响了石油运输等。它们表示,将保证各自旗下加油站的成品油供应。虽然这样的解释不能让人信服,但既然供应得到了保证,人们也就不再深究。可是,“油荒”再次发生了——这一回,石油巨头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近几个月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已经接近每桶90美元。这肯定加重了炼油的成本,煤油企业的亏损状况可能更加严重。按照前些年的惯例,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提高成品油的价格。但现在不行了。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大幅攀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为了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政府不断出台调控措施,甚至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商品价格肯定不宜上调。更何况,石油等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资源价格的上调势必推动新一轮的价格普涨。近来,国家发改委也一再表示,年内原则上不再出台政府调价的项目。这基本上阻绝了石油企业年内涨价的希望。但这成为“逼宫”的理由吗?
首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对中国炼油企业的影响并没有国外那么大,因为中国炼油企业的原油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给的,国有炼油企业利用自给原油的成本非常之低。
其次,中国石油企业在总体上是赢利的,虽然炼油环节有所亏损,但成品油批发及零售环节都是暴利。2006年,仅中石油一家的利润就高达1400多亿元。既然如此,石油企业完全可以用销售环节的利润补贴炼油环节的亏损。
更重要的是,保障供给、维护正常的国民经济秩序是国有垄断企业的首要职责。国有(控股)企业应该兼有社会管理的公共职能,它不应该像一般的市场化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且不说石油企业总体上仍然是赢利的,即使总体上也亏损,国有石油企业也应该先保障供应再说。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保障国有石油企业的垄断地位,是为了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而不是为了赚取超额垄断利润,更不是让石油企业用来“逼宫”的。
当然,石油巨头们肯定不会承认这是“逼宫”行为。但即使“油荒”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那也是一种失职,因为国有石油企业没有尽到保障供应的责任。我认为,对于接连出现的“油荒”,政府应该予以调查。如果确实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暂时短缺,那就应该追求国有企业的失职之责;如果确实是国有石油企业有意制造短缺,那就更应该严惩不贷——要知道,“逼宫”是对正常行政秩序的挑战,是一种性质非常严重的行为。
前一篇:“花木兰”肯定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