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花木兰文化产业木兰诗篇 |
分类: 散文随笔 |
“花木兰”肯定是虚构的
盛大林
昨晚,到河南省艺术中心观看了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这是省艺术中心竣工后的正式首演。
此前看到多次关于省艺术中心的报道。谓之如何恢宏、如何先进。我去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体验一下这一新建筑的效果。当然,《木兰诗篇》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因素。因为我知道它是我省的一项重点文艺工程,据说曾经到处巡演,甚至漂洋过海。
一进大剧场,我就特意环顾了一圈。剧场并不大,跟普通的电影院差不多。座位都比较宽敞,楼上还分了好几层,好像有点像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舞台两旁的高墙,都是清一色的“秦砖汉瓦”,散发着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
我这是第一次观看情景交响音乐剧。老实说,真不太懂。只是感觉舞美设计美轮美奂、交响乐队阵容整齐、男女演员或帅或靓、服装道具崭新精致……舞台表现也挺感人——尤其是看到刚才还披红挂翠、婀娜多姿的花木兰突然一身戎装、披坚执锐的时候,我的眼睛真的湿润了。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这两年,河南非常重视文化产业,推出了好几台“大戏”。除省文化厅推出的这台《木兰诗篇》外,还是河南电视台推出的《风中少林》。《大河秀典》以及开封市推出的《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还有民间投资的《禅宗少林》。这些巨作,我都没有看过。听记者说,其他几部大戏都比《木兰诗篇》强。有机会,一定也去看看。
投拍《木兰诗篇》,直接的原因是受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大获成功的刺激。想想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原文化资源,却让美国佬拿去赚钱,颜面何存?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美国,文化产业竟然占GDP的三分之一,而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坐拥5000年文明史的中原却几乎没有文化产业,如何解释?
关于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史学家们倒没有定论。搞研究的人,当然都是引经据典;但我从逻辑上判断,总觉得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肯定是艺术加工出来的形象。因为一个女人与男士兵们生活战斗在一起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不可能不被发现。洗澡、睡觉、如厕、换衣……在一个男人堆里,要一直隐瞒女性性别,一天两天没有问题,历经寒暑绝无可能。
近年,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在争夺“木兰之乡”的名号。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