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药分开”是“釜底抽薪”但也不是“灵丹妙药”

(2007-10-22 19:06:39)
标签:

医疗体制改革

医药分开

以药养医

药价虚高

分类: 杂文时评
“医药分开”是“釜底抽薪”但也不是“灵丹妙药”
盛大林

广东即将在全国率先实行“医药分开”。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已经召开常务理事会,研讨如何落实这一“医药分开”战略决策。(据10月22日《法制日报》)

十七大报告刚刚在“医药分开”问题上“一锤定音”,广东省有关单位就闻风而动,真可谓雷厉风行。在改革开放中一向“领风气之先”的广东再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药价虚高、“大处方”、乱检查等问题使医患矛盾不断升级,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抑制药价的虚高、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比如国家发改委连续20多次降低常用药的价格、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等。然而,收效甚微。

就拿降低药价来说,国家发改委的20余次行动累计降价药品数量多达数千种,可是每当某种药品大幅降价之后,它就会从市场上“蒸发”。医生不开了,医院不进了,于是药厂也不生产这种药了,或者改头换面仍以高价销售。为什么?因为药价降低后,就没有了回扣和赢利的空间。而这都与“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医疗体制直接相关。

所谓“以药养医”,就是以药品销售收入供养或补贴医疗服务。比如诊断、住院等医疗服务的价格普遍很低,甚至远远低于合理的成本;虽然国家对非营利性的公立医疗机构有补贴,但数量很少,于是医院的药房就成了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保证正常运转、提高职工收入,除按国家规定对药品进行“加成”之外,很多医院就把用药数量与医生的收入直接挂钩,甚至直接将科室承包出去,这也正是“大处方”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医院的药房是用药的第一大户,于是医院也就成了药厂的第一大户。为了打入医院的药房,各大药品生产和销售厂商都要不惜血本打通关节,因此而产生的成本自然要反映到药价上。于是出现了一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怪现象,那就是药品出厂及经销的“两种价格”,即卖给医院是高价,而卖给市场上药店的是低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开始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这种制度不过是把公立医院药品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化零为整”而已。招标采购价格往往比市场零售价格还高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追根溯源,“以药养医”确实是祸根。如果医药分开,即医院不再设药房或药房从医院分离出去,那么医生就没有了开“大处方”的动力,医院也不会再打药的主意,药厂的价格也会取消高价批发而“合二为一”。果如此,集中招标采购就不用再搞了,药品“降价就死”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甚至药品政府定价也变得多余。可以说,“医药分开”对上述种种问题来说确实是“釜底抽薪”。实际上,政府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早在七八年前就下达过“医药分开”的改革意见,但一直没有得到贯彻。

的确,推行“医药分开”的阻力很大、困难很多。由于“以药养医”是现行医疗体制机制的核心内容。改革这一机制,将涉及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首先一个问题是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将大幅提高,这是群众和患者必须承受的;再一个就是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从而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及正常运转。同时,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用药的安全如何保证、医疗事故的责任如何划分、医疗与用药之间如何衔接等。

当然,“医药分开”也不说“灵丹妙药”。“医药分开”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也绝不是说实行了“医药分开”就可以“药到病除”。要根本解决医疗行业的问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改革多管齐下,比如引入社会资本即引入竞争、医德医风建设等都非常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