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方周末评中评回马一枪曹林诤言奖 |
分类: 杂文时评 |
给“回马一枪”的回马一枪
盛大林
云南省将在全国首设“诤言奖”,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监督政府工作。文章认为,广开言路、广纳民言、广收批评之要义,从来不在奖励之最大化,而在于惩罚之最小化乃至没有。以重奖纳民言之秀,既是对民众批评的价值矮化,仿佛老百姓批评政府决策是为稻粱谋,为了那点儿奖金;也是激励制度使用的错位,以奖之华丽剪影,粉饰内在对百姓批评的实质管制。真正的广开言路,应该是民众自身主导的批评和建议,“我让你批评你才能批评”式的“奉旨批评”中毫无真正的言路。(摘自6月26日中国江苏网,作者曹林)
【点评者说】文章的怀疑主义精神值得赞誉,必须承认,产生这样的怀疑是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的体验。但对于一项刚刚推出,至少在字面上善意十足的政策,未及实施就劈头盖脸抡棍子,却明显过于武断。战国时期,齐威王悬赏让别人批评:能当面指责过失的,给大奖;写信批评的,给中奖;在街头闲聊中说的,让其听到,也给小奖。现在云南政府的做法比起齐威王,虽然还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但比起政府高高在上,充耳不闻,总是莫大的进步。
———————————————————————————————
以上内容取自《南方周末》“评中评”版中的“回马一枪”栏目。对“点评者”的观点,我很不以为然,忍不住也来个“回马一枪”——
“至少在字面上善意十足的政策”——云南的所谓“诤言奖”有“善意”吗?我没有感觉到,我感觉到的只有“秀意”。“善意”的前提是“诚意”,云南真的想听“诤言”吗?如果想听,俯拾皆是。报纸上、网络上,坊间、街头……随处都能看到、听到。这还需要“招揽”和“奖励”吗?如果没有这样的诚意,那就是一种“姿态”,也就是“作秀”。如果说“善意十足”,那也只存在于“字面上”。可是,这种“字面上”的“善意”,还有谁需要吗?各地,每年,随时……我们都能从媒体上看到各个部门公布的举报电话之类,“善意十足”啊!结果如何呢?
“未及实施就劈头盖脸抡棍子,却明显过于武断”——点评者的意思无非是说,应该由实践检验之后,才能下结论。表面上看,曹林似乎有些“武断”。可是,像“诤言奖”这样的“作秀”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吗?古往今来,这样“奉旨批评”太多了,向来都是“只想听想听到的,不想听不想听到的”,“谏言”者在提意见之前,都要极力揣摩“皇上”的心理,都要掂量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最后的结果无不是回复到“皇上圣明”的状态。虽然现在一般不至于“因言获罪”了,但“朕即真理”却丝毫也没有改变。对“诤言奖”这种“假惺惺”的把戏,就是要一露头就揭开它的“画皮”,一点也不要给它“作秀”的时间!
“比起政府高高在上,充耳不闻,总是莫大的进步”——搞个“诤言奖”,政府就不是“高高在上”吗?难道点评者认为,云南的人民从此真正成了“主人”?其实,所谓“诤言奖”,本身就是居高临下的,政府的“俯下身子”恰恰说明政府是“高高在上”的。有了“诤言奖”,政府就不会“充耳不闻”了?不信,马上提个“诤言”:政府的公车消费太高了,应该取消公车——我敢说,云南省政府一定是“充耳不闻”。其实,政府并非对什么都“充耳不闻”,而是“选择性失聪”——设“诤言奖”之前如此,设“诤言奖”之后肯定还是这样。“莫大的进步”?呵呵,云南的这个“诤言奖”比唐太宗之与魏征如何?比点评者所举的“齐威王悬赏”如何?皇上“纳谏”早都不稀罕了,地方政府奖励“诤言”如何称得上“进步”呢?“能让民众张嘴批评总是进步”,“点评者”的标准了也太低了吧?
“点评者”的“回马一枪”看起来自圆其说,其实它遵从的是专制逻辑,其前提是默认专制。“做稳了奴隶的人”欢迎“诤言奖”倒不足为怪,而向来高举“自由民主”旗帜的《南方周末》竟然也持这种观点,实在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