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同学评议贫困生政府助学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大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今后将有一套严格的认定程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工作,学校要成立认定评议小组。据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来自相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大学生将成为这个小组的主力队员。以前,贫困学生的认定多以学生自述为主,或由学生出示由当地政府开具的证明。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所谓的“贫困生”生活并不贫困。(据7月3日《中国青年报》)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资助,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是政府的一大善举。但在操作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资格”的认定上。而一些受资助的贫困生穿漂亮时装、用高档手机等情况的屡屡发生,更是让这个问题饱受非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呢?
亲临申请者家庭考察当然是最可靠的办法。穷不穷,到家里一看,再到左邻右舍一走访,再清楚不过了。但这可行吗?且不说高校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手,即使有人可派,调查一个人的成本也比资助额度高得多。
不能亲临,就只能通过某种渠道了解情况。而了解无非两种渠道:一是“自述”,二是“当地政府证明”。既然提出了申请,学生本人肯定要把自己说得“符合标准”,但是否属实却很难说。这种方式的不可靠,已经被事实所证明。而“当地政府证明”的弊端也很明显。作为申请者家庭所在地的政府,天然地具有“护犊”的倾向——资助又不让它们掏腰包,地方政府何苦扮这个“黑脸”呢?
其实,一个人的家庭是不是贫困,从他的生活起居中就能看出个八八九九。对此,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是最了解的。如果某个学生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难咽的咸菜,从来不买不是生活必需的东西,那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很难想像一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会买新款的MP4、会穿着阿迪达斯,也很难想像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面对食堂的美食还能捂住鼓鼓的荷包。不能排除“装穷”的可能,但装一天容易,装一个月难,装一年更难……能一直装下去的人能有几个呢?为了一点救助金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太不划算了吧?
当然,“同学评议”也有弊端,比如人际关系可能影响评议。但这种影响应该不会很大。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具有基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我不相信,学生代表中的大部分会置温饱不保甚至濒临失学的贫困同学于不顾而把票投给家庭富裕的同学。如果连这点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就什么也别干了。另外,这种评议方式显然不适用于刚入学的新生,这也只能采取其他办法了。
总之,“同学评议”肯定不是最理想的办法,实际操作中可能也会出现“误评”的情况,但与“学生自述”、“当地政府证明”等传统方法相比,它却是个最靠谱、最不坏的选择。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3/064012133592s.shtml
前一篇:掌声送给“英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