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有”银行为何“动辄得咎”?

(2007-06-10 21:41:59)
标签:

加急费

国有银行

大户室

vip服务

政府垄断

分类: 杂文时评
 

“国有”银行为何“动辄得咎”?
盛大林

 

只要交50元的“加急费”,就可以到贵宾窗口享受快捷的服务,或在普通窗口直接“插队”。这是前不久上海一家银行悄然开始实行的新举措。在银行“长龙”越排越长、众多储户怨声载道的情况下,这无异于一颗“炸弹”,舆论界顿时炸了窝。尽管那家银行解释说,加急业务是为了解非VIP客户之急,而且是应很多客户的要求才推出的,但批评之声仍然铺天盖地:有人说这违背了基本的公平,有人说这简直就是“趁火打劫”……

 

一看到“加急费”的消息,我就知道这家银行又要被唾沫“淹死”了。不过,细细的考量“加急费”,我觉得银行挨骂既不冤,也有点冤。说“不冤”,是因为作为一家国有投股银行在储户心急火燎不耐其烦的时候还推出这种服务确实很不是时候;说它“冤”,则是因为选择客户或者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是市场主体的权利。

 

肯定有人不愿意了:这是什么“权利”?这公平吗?大家都在排队,他凭什么插到我们的前头?这些质疑听起来都理直气壮,其实未必经得起推敲。在摄影冲印部,几天后取价格较低,“立等可取”价格较高,高出的价格就是“加急费”,有人觉得这不正常了吗?银行早就有“VIP窗口”了,只有业务量达到一定数额(比如存款达到50万元),才能享受“VIP窗口”的服务。银行之所以“另眼相待”,是因为它们可以从“大户”那里赚更多的钱——这跟交纳50元“加急费”享受特别服务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其实,这种“看钱下菜碟”的服务不仅银行有,其他很多地方都有。证券公司里也有“大户室”。火车站的“贵宾(软席)候车室”与银行的“VIP窗口”就像孪生兄弟那样相像。在银行营业厅(包括其他任何商业机构),银行就是主人。把谁奉为上宾,让谁叨陪末座,主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既然银行可以设立服务门槛拒绝为某一部分人服务,为什么不能让某一部分客户享受“特权”或者“插队”呢?

 

在银行(包括其他任何商业机构)营业厅,银行是主人。至于“顾客是上帝”,那只是一种服务理念。俗话说:“客随主便”,主人应该尊重客人,但最终还是要听主人的。把谁奉为上宾,让谁叨陪末座,主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既然银行可以设立服务门槛拒绝为某一部分人服务(不少银行规定了较高的开户门槛),为什么不能让某一部分客户享受“特权”或者“插队”呢?

 

有人可能要急了:你说了半天,一直都在强调银行的“权利”,那我们客户难道就没有“权利”吗?有。不仅有,而且很多、很有杀伤力。比如,客户有“生气”的权利、“批评”的权利、“抛弃”的权利……不管银行做得对不对,客户都可以“生气”和“批评”。更重要的是,客户可以“用脚投票”(银行如何经营,客户没有“用手投票”的权利,即没有决策权)。如果“生气”和“抛弃”的客户很多很多,对银行来说后果就很严重了。

 

也许有人要说:我们“生气”有什么用?“抛弃”得了吗?家家银行摆“长龙”,谈什么“用脚投票”?是的,这才接近问题的实质。“长龙”越排越长,以至于出现了“加急费”,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金融服务的严重供不应求。那么,供不应求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固然与各大银行市场反应迟钝、服务意识不强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或者说就是垄断。当然,这并非哪一家银行的垄断,而是指政府对银行业的垄断。直到现在,中国的银行业仍然是“国有”的天下。四大银行虽然已经或即将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上市,但政府都还绝对控股。从实际控制力上讲,“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并没有质的区别。其实,这种“国有”的身份也是遭到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总觉得,既然是政府的企业,那就应该带有公益性而且更加讲求公平,而不能那么势利。应该说,这种认识不无道理——这也正是银行的辩解虽也有理却显苍白的原因。

 

从国家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上市公司,几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既然已经成为市场主体(至少是名义上的),那就应该而且可以按照市场的逻辑行事。然而,它们实际上又不能算是纯粹的市场主体。因其政府的“背景”加之政府的“垄断”,人们总是像要求政府那样去要求银行,于是银行往往“动辄得咎”——此次的“加急费”如此,此前的“跨行查询费”更是如此。其实,如果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加急费”可能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不会遭到非议;即使遭到了非议,政府也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链接: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70522/14110909_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