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亚行政处罚黑心店旅游业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海南省三亚工商部门为了加强对水果市场的监管,由红旗工商所与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联名签订《文明水果摊经营责任状》,对消费者投诉案件,一经查实,实行重罚,并在该摊点前悬挂“黑心店”牌进行警示。4月28日,也就是新规发布的第二天,一名水果摊主就成为第一块“黑心店”牌的得主。从开始挂“黑心店”牌至今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三亚市水果市场的投诉为零。但这一悬挂“黑心店”牌的做法,却引起了激烈争论。很多摊主和游客赞成这种做法,也有人称悬挂“黑心牌”违法。而工商执法人员认为并不违法,并称这是一种市场管理手段,将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存在下去。(据5月28日《法制日报》)
近来,关于海南的景点及摊贩“宰客”的新闻时见报端。这对海南旅游业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有关部门严厉整治旅游市场,理所当然。但“严厉”是有边界的,那就是治理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么,悬挂“黑心牌”之举究竟违不违法呢?
现代法治有一个基本的理念,那就是: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为可行;而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为禁止。所谓“执法”,就是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法律没有规定的,“执”字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行政部门也好,司法机关也好,在执法过程中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在法律中找到依据,比如行政相对人违反了哪一条,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如果找不到依据,那就是违法执法。所谓“依据”,不仅是指相对人的行为必须与法律条文对上号,而且处罚手段也必须是法定的。根据行政处罚法以及《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行政处罚只有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止营业及扣缴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五种,超出这五种行政处罚方式的,均属法外设罚。也就是说,悬挂“黑心牌”的违法性是无可争辩的。
也许有人要说,既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评选“信得过商户”等“红心牌”,为什么不能发“黑心牌”呢?这是因为奖励和惩罚是两个向度的评判,应该遵循不同的标准。从惩罚的属性上讲,悬挂“黑心牌”具有羞辱性质,它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领域,而不是人的行为。人格权亦属基本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死刑犯,其人格尊严也应该受到保护。“士可杀而不可辱”。“游街示众”之所以被禁止,就是这个道理。我也认为,“宰客”的摊主确实“黑心”,但这不是法律该管的事儿。公众可以戳宰客摊主的脊梁骨、说他们“黑心”,但政府给他挂“黑心牌”,性质就变了。
三亚此番整顿对遭投诉的摊主实行的是“一次性死亡”的原则,不仅要被吊销营业执照,而且永远不能从事此行业。这样的处罚是“极刑”,已经足够严厉了,再挂“黑心牌”,实属多此一举。从逻辑上讲,悬挂“黑心牌”也有问题。既然受罚的商户已经被吊销执照,当然意味着这家商户已经不存在,也就是说行政相对人已经消失。法律不追溯死人,工商行政执法也不应溯及“死户”。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前,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商户已经还原成“自然人”,而工商部门是无权处罚自然人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假如那个摊位很快就有了新租户,那么“黑心店”牌子挂在哪里呢?总不能为了挂这个牌子而一直不让那个摊位出租吧?
工商部门及其支持者可能认为,不用“重典”不足以整饬市场之乱。其实,惩治违法犯罪,最重要的不在严厉性,而在必然性。违者必罚比严刑峻法更有效。对市场的黑心宰客等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加强日常的监管,而不是法外设罚。“黑心牌”可能会取得一时之效,但其效应肯定会逐步递减,而不可能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l/2007-05-28/075813091175.shtml
前一篇:深圳公路局是个“怪胎”
后一篇:南京的房市调控完全“乱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