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紧缺的廉租房要用足“标准杠杆”
盛大林
明德门是西安市唯一的廉租房小区,共有6幢264套住房。交工五六年了,至今只有50多户危房拆迁户入住,其他200多套房子一直空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僧多粥少,不知道先分给谁。据报道,西安市区的无房户有6186户,再加上人均住房面积少于7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达到1.2万户。(据2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一边是众多贫困家庭无房可住,一边是专供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房长期空置,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不过,面对需求数十倍于供给的局面,公平分配确实是个难题。如果政府部门不看远近亲疏或关系门路,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按报名的先后吗?偶然性太大,实质上不一定公平。抓阄或摇号吗?那就变成了撞大运,机会上公平,实质上也不公平。对有资格的申请者再进行细分,优先分配最困难的家庭吗?操作成本太高,可行性太差。怎么办呢?我觉得,相对最公平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是增加供应,二是减少需求。
1.2万住房困难户,只有200多套廉租房,确实太少了。政府真的那么缺钱吗?依据西安市目前的政策,住房困难户人均每月可领住房补贴40元。这样,1.2万住房困难户每年需要的资金为2400万元至2600万元。对偌大的西安市来说,这个数字并不算太大。以2006年为例,市府规划当年所需资金总额为2402万元。这其中,市财政需出201万元,区财政出201万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出2000万元。可直到现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2000万元却只到位了200万元。难怪有业内人士说: “如果政府再重视些,问题早就解决了” 。
不过,即使住房补贴资金足额到位,廉租房仍然会供不应求,因为在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这两种方式之间,实物配租更划算。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不妨降低廉租房建设的标准。报道说,西安明德门小区的廉租房均为两室一厅户型,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如果面积降为40平方米,一方面在建设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户数(200多套可变为300多套);一方面随着住房标准的降低,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货币补贴,实物配租的需求就会降温。同时,那些“伪特困户”也会因为忍受不了低标准的居住条件而自动退出廉租房。
或问:40平方米的廉租房是不是太小了?必须明白的是,廉租房只是社会保障性质的,它就像最低生活保障一样,只管“温饱”。政府没有责任、住房困难户也不应该奢望,在廉租房里达到居住上的“小康”。极端地说,廉租房只需让租户的人均住房面积高于住房困难户的标准(西安市为7平方米),就可以了。
1999年,廉租房制度实行之初,是以实物配租为主;2003年,又转变为以货币补贴为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双轨”并行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平衡,不能让两种方式的“性价比”存在明显的落差。
总而言之,紧缺状态下的廉租房,一定要用足“标准杠杆”。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政府重视、财政保障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8/033212258685.shtml
盛大林
明德门是西安市唯一的廉租房小区,共有6幢264套住房。交工五六年了,至今只有50多户危房拆迁户入住,其他200多套房子一直空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僧多粥少,不知道先分给谁。据报道,西安市区的无房户有6186户,再加上人均住房面积少于7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达到1.2万户。(据2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一边是众多贫困家庭无房可住,一边是专供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房长期空置,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不过,面对需求数十倍于供给的局面,公平分配确实是个难题。如果政府部门不看远近亲疏或关系门路,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按报名的先后吗?偶然性太大,实质上不一定公平。抓阄或摇号吗?那就变成了撞大运,机会上公平,实质上也不公平。对有资格的申请者再进行细分,优先分配最困难的家庭吗?操作成本太高,可行性太差。怎么办呢?我觉得,相对最公平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是增加供应,二是减少需求。
1.2万住房困难户,只有200多套廉租房,确实太少了。政府真的那么缺钱吗?依据西安市目前的政策,住房困难户人均每月可领住房补贴40元。这样,1.2万住房困难户每年需要的资金为2400万元至2600万元。对偌大的西安市来说,这个数字并不算太大。以2006年为例,市府规划当年所需资金总额为2402万元。这其中,市财政需出201万元,区财政出201万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出2000万元。可直到现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2000万元却只到位了200万元。难怪有业内人士说: “如果政府再重视些,问题早就解决了” 。
不过,即使住房补贴资金足额到位,廉租房仍然会供不应求,因为在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这两种方式之间,实物配租更划算。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不妨降低廉租房建设的标准。报道说,西安明德门小区的廉租房均为两室一厅户型,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如果面积降为40平方米,一方面在建设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户数(200多套可变为300多套);一方面随着住房标准的降低,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货币补贴,实物配租的需求就会降温。同时,那些“伪特困户”也会因为忍受不了低标准的居住条件而自动退出廉租房。
或问:40平方米的廉租房是不是太小了?必须明白的是,廉租房只是社会保障性质的,它就像最低生活保障一样,只管“温饱”。政府没有责任、住房困难户也不应该奢望,在廉租房里达到居住上的“小康”。极端地说,廉租房只需让租户的人均住房面积高于住房困难户的标准(西安市为7平方米),就可以了。
1999年,廉租房制度实行之初,是以实物配租为主;2003年,又转变为以货币补贴为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双轨”并行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平衡,不能让两种方式的“性价比”存在明显的落差。
总而言之,紧缺状态下的廉租房,一定要用足“标准杠杆”。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政府重视、财政保障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8/033212258685.shtml
前一篇:人大代表不应该是“挑选”出来的
后一篇:“官员婚姻家庭普查”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