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1/07/content_5574429.htm
前不久,网上的一个“以后谁来当农民”的贴子,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具体内容见上面的链接)。上周我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谈话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1、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帖子所引发的争论?“以后谁来当农民”这样的担忧是否有必要?造成这样担忧的原因是什么?
盛大林:我觉得这个贴子引发这么广泛这么深入的讨论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很多人关心“三农”问题。至于为什么会引来很多担忧,可能主要是因为贴子披露的农村现状大大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并且与他们理想中的农村大不一样。比如“三八六零一二部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农民的后代都不愿当农民让人感觉很悲哀,而“无人愿意当农民”则潜伏着危机,“无农不稳”嘛。不过,我倒觉得,这些担忧大可不必,至少现在还没到值得担忧的程度。我觉得,农民大量离开农村,符合城市化的方向;而且转移剩余劳动力也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我看来,现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很不够,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不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虽然目前留在农村的都是“三八六零一二部队”,但正常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并不少;如果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需要的劳动力会更少。当然,老弱病残的比例过高,这样的人口结构是不健康的,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城市化初期的必然现象。随着原有老龄人口的自然减少以及城市吸纳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2、现在因为“厌农”情绪的存在,给城市和农民都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农业土地等问题,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盛大林:“厌农”是城乡差距的必然反映。表面上看,农民们“厌”的是农民这种身份,实际上,“厌”的是农民的地位和农村的现状。说实话,农村现在的样子,没有几个人会喜欢。不过,“厌”也不完全是坏事。如果大家都不“厌”,农民就不能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三农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但目前的快速转移,确实是城市和农村都带来了不少问题。对城市来说,大量涌入的农民工不仅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困难,而且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对农村来说,大量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监护和良好的教育,老弱病残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关怀,残缺的家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等。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胸怀和城市化的效率,如果农民工能够尽快在城市安居,那么部分留在农村的“三八六零一二部队”就可以陆续转移到城市。
3、来到城市真正好吗?离开村庄就过得幸福吗?不离开农村就过得不幸福吗?我们政府和社会应该怎样从观念、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盛大林:来到城市,也不一定就幸福;留在农村也不一定不幸福。任何城市都有不幸福的市民,每个乡村也都有幸福的农民。不过,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人向往城市也是正常现象。任何国家可能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差距非常巨大,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生活,农村都无法比城市相比。这种城乡差距肯定是不正常的,应该改变。所以,中国必须改变农村的面貌。实际上,中国也正在做这件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作风民主”的目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又必须把过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去。其实,那个贴子披露的情况,正是这种转移的反映。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种状况喜大于忧。其实,不必为“以后谁来当农民”而过于担忧,等“新农村”建成了,就不愁没人愿意当农民了。
前不久,网上的一个“以后谁来当农民”的贴子,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具体内容见上面的链接)。上周我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谈话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1、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帖子所引发的争论?“以后谁来当农民”这样的担忧是否有必要?造成这样担忧的原因是什么?
盛大林:我觉得这个贴子引发这么广泛这么深入的讨论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很多人关心“三农”问题。至于为什么会引来很多担忧,可能主要是因为贴子披露的农村现状大大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并且与他们理想中的农村大不一样。比如“三八六零一二部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农民的后代都不愿当农民让人感觉很悲哀,而“无人愿意当农民”则潜伏着危机,“无农不稳”嘛。不过,我倒觉得,这些担忧大可不必,至少现在还没到值得担忧的程度。我觉得,农民大量离开农村,符合城市化的方向;而且转移剩余劳动力也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我看来,现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很不够,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不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虽然目前留在农村的都是“三八六零一二部队”,但正常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并不少;如果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需要的劳动力会更少。当然,老弱病残的比例过高,这样的人口结构是不健康的,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城市化初期的必然现象。随着原有老龄人口的自然减少以及城市吸纳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2、现在因为“厌农”情绪的存在,给城市和农民都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农业土地等问题,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盛大林:“厌农”是城乡差距的必然反映。表面上看,农民们“厌”的是农民这种身份,实际上,“厌”的是农民的地位和农村的现状。说实话,农村现在的样子,没有几个人会喜欢。不过,“厌”也不完全是坏事。如果大家都不“厌”,农民就不能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三农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但目前的快速转移,确实是城市和农村都带来了不少问题。对城市来说,大量涌入的农民工不仅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困难,而且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对农村来说,大量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监护和良好的教育,老弱病残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关怀,残缺的家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等。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胸怀和城市化的效率,如果农民工能够尽快在城市安居,那么部分留在农村的“三八六零一二部队”就可以陆续转移到城市。
3、来到城市真正好吗?离开村庄就过得幸福吗?不离开农村就过得不幸福吗?我们政府和社会应该怎样从观念、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盛大林:来到城市,也不一定就幸福;留在农村也不一定不幸福。任何城市都有不幸福的市民,每个乡村也都有幸福的农民。不过,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人向往城市也是正常现象。任何国家可能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差距非常巨大,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生活,农村都无法比城市相比。这种城乡差距肯定是不正常的,应该改变。所以,中国必须改变农村的面貌。实际上,中国也正在做这件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作风民主”的目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又必须把过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去。其实,那个贴子披露的情况,正是这种转移的反映。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种状况喜大于忧。其实,不必为“以后谁来当农民”而过于担忧,等“新农村”建成了,就不愁没人愿意当农民了。
前一篇:愉快的北京之行
后一篇:经济适用房,为何总“炮轰”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