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抛弃“中国龙”是“文化投降主义”

(2006-12-04 16:58:51)
分类: 杂文时评
抛弃“中国龙”是“文化投降主义”

盛大林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些专家认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据12月4日《新闻晨报》)

专家们虽然说得含糊其词,但明眼人都明白:所谓让外国人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联想”,指的就是“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关于“中国威胁”的论调持续走高。而这种论调与龙的“充满霸气和攻击性”不谋而合。因此,中国以龙为图腾可能在客观上助长了“中国威胁论”。但若因此而抛弃“中国龙”,却过于轻率,也把事情简单化了。

首先,这是对中华民族感情的极不尊重。神力无边、奋发向上……几千年来,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腾飞”,也被中国人视为“保护神”。中国人的这种形象不仅在国际上已被广为接受,也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感情必须得到尊重。

最重要的,这是“文化投降主义”的表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日千里,文化上的融合也在加快。虽然中国文化也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了解,但外来文化涌入的势头却更迅猛。近年来,西方的宗教及各种洋节在中国不断地攻城掠地。有人将这称之为西方的“文化侵略”,对此我向来不愿苟同。我觉得,这是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强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现象。既然打开了国门,就必须接受这些。实际上,这也是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但迎接这种冲击不等于放弃传统的文化。由于西方一些人的误解就主动抛弃,尤其是以行政的方式抛弃,那就是一种“文化投降”。这比“文化侵略”更让人难以接受。市场经济讲求优胜劣汰,文化融合也应该在竞争中水乳交融。

再者,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传统绝不是说抛弃就能够抛弃的。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通情感。它是建立在强烈的归属感和广泛的认同感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它不是哪个人规定的,当然也不可能因为一道行政命令就被抛弃。当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中国人的文化象征也可能还会演变,但这种变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不是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中国威胁论”的主要依据在于政治和经济方面,“中国龙”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微乎其微。抛弃龙,不仅不可能,而且对消除“中国威胁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1204/n246788534.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