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富豪喜欢“匿名捐款”说明了什么?
盛大林
11月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一次捐赠活动中,在谈到四川富豪集体背负的吝啬恶名时,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对记者说,“其实四川很多富豪都乐善好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选择了匿名捐赠方式,因此造成了吝啬的误会。”(据11月25日四川新闻网报道)
我们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富豪做过无名慈善家,但匿名捐赠的富人确实不少。就在前几天,一位老板来到笔者供职的东方今报社,为一名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捐赠现金4万元,但他坚决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甚至不让记者报道他捐款的事儿。就在几个月前,丁磊、段永平等几名富豪为浙江大学捐款4000万美元,但在捐赠仪式上,丁磊却说:“我本来也是一名匿名者,在段先生的鼓励下,才‘登台现脸’。”
济贫救难本是一件大好事儿,可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呢?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吗?即使如此,那也没必要那么刻意而坚决吧。感叹之余,大家都认为,富豪选择匿名捐赠主要是有后顾之忧,即担心慈善成为一种负担。比如这次捐款他“出名”了,紧接着可能就有各种慈善机构或扶贫组织纷至沓来,甚至有走投无路的穷人上门“求助”……如果继续援手,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拒绝捐助,可能又会背上吝啬的恶名。
这些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近年来,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指责企业家为富不仁的舆论日渐强烈。很多慈善机构到处伸手,甚至有无钱治病的穷人直接给富豪写信,而媒体也指镜头对准被投书的富豪……给人的感觉,富人行善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应该慷慨解囊。有人把这形象地称之为“道德绑架”。
这种“绑架”有效吗?大家不妨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富豪,你愿意像这样被“绑架”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绑架”只能激起富豪的反感。屡屡无果而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道德绑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而道德一旦有了压力,还可能成为善行的障碍,比如有意捐赠者在捐赠前往往会掂量一番:是实名呢,还是匿名呢?前者可能招来麻烦,后者又过于“崇高”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放弃捐赠。
行善,首先要有条件,即有助人的能力;再者,它应该是完全自愿的,即出于道德感或荣誉感的驱使。不管是以多么正义的名义,如果背离了自愿原则,慈善就会变味,结果也可能适得其反。人们必须明白:解急救难不是任何个人的义务,乐善好施从来都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近年来,“企业公民”之说甚嚣尘上,但企业毕竟不是“公民”;即使是公民,也不是必须承担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刚刚去世的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甚至反对企业追求社会责任。
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确实很不发达。社会捐赠量也确实很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社会刚刚发育,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很多企业家可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去从事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慈善体系很不健全,慈善环境也有待改善。而“指责”和“绑架”就是慈善环境恶劣的表现之一,也是很多富豪即使捐款也宁愿匿名的主要原因。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慈善家。但慈善应该是自生性的。要让慈善事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培育慈善的气候和土壤。就目前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慈善体系,一方面也要为企业家卸下道德的包袱。我们当然应该大力褒扬慈善家的“慷慨”,以增强行善者的荣誉感,激发人们慈善的积极性;但绝不能因为有人不热心慈善就把“吝啬”的帽子戴在他们的头上。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5/010311609735.shtml
盛大林
11月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一次捐赠活动中,在谈到四川富豪集体背负的吝啬恶名时,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对记者说,“其实四川很多富豪都乐善好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选择了匿名捐赠方式,因此造成了吝啬的误会。”(据11月25日四川新闻网报道)
我们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富豪做过无名慈善家,但匿名捐赠的富人确实不少。就在前几天,一位老板来到笔者供职的东方今报社,为一名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捐赠现金4万元,但他坚决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甚至不让记者报道他捐款的事儿。就在几个月前,丁磊、段永平等几名富豪为浙江大学捐款4000万美元,但在捐赠仪式上,丁磊却说:“我本来也是一名匿名者,在段先生的鼓励下,才‘登台现脸’。”
济贫救难本是一件大好事儿,可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呢?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吗?即使如此,那也没必要那么刻意而坚决吧。感叹之余,大家都认为,富豪选择匿名捐赠主要是有后顾之忧,即担心慈善成为一种负担。比如这次捐款他“出名”了,紧接着可能就有各种慈善机构或扶贫组织纷至沓来,甚至有走投无路的穷人上门“求助”……如果继续援手,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拒绝捐助,可能又会背上吝啬的恶名。
这些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近年来,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指责企业家为富不仁的舆论日渐强烈。很多慈善机构到处伸手,甚至有无钱治病的穷人直接给富豪写信,而媒体也指镜头对准被投书的富豪……给人的感觉,富人行善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应该慷慨解囊。有人把这形象地称之为“道德绑架”。
这种“绑架”有效吗?大家不妨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富豪,你愿意像这样被“绑架”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绑架”只能激起富豪的反感。屡屡无果而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道德绑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而道德一旦有了压力,还可能成为善行的障碍,比如有意捐赠者在捐赠前往往会掂量一番:是实名呢,还是匿名呢?前者可能招来麻烦,后者又过于“崇高”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放弃捐赠。
行善,首先要有条件,即有助人的能力;再者,它应该是完全自愿的,即出于道德感或荣誉感的驱使。不管是以多么正义的名义,如果背离了自愿原则,慈善就会变味,结果也可能适得其反。人们必须明白:解急救难不是任何个人的义务,乐善好施从来都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近年来,“企业公民”之说甚嚣尘上,但企业毕竟不是“公民”;即使是公民,也不是必须承担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刚刚去世的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甚至反对企业追求社会责任。
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确实很不发达。社会捐赠量也确实很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社会刚刚发育,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很多企业家可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去从事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慈善体系很不健全,慈善环境也有待改善。而“指责”和“绑架”就是慈善环境恶劣的表现之一,也是很多富豪即使捐款也宁愿匿名的主要原因。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慈善家。但慈善应该是自生性的。要让慈善事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培育慈善的气候和土壤。就目前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慈善体系,一方面也要为企业家卸下道德的包袱。我们当然应该大力褒扬慈善家的“慷慨”,以增强行善者的荣誉感,激发人们慈善的积极性;但绝不能因为有人不热心慈善就把“吝啬”的帽子戴在他们的头上。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5/010311609735.shtml
后一篇:以“欢迎”的方式“对付”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