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保障需要政府的“慷慨”

(2006-11-19 18:34:00)
分类: 杂文时评
社会保障需要政府的“慷慨”
盛大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墨尔本参加第八届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期间向记者表示,中国储蓄率较高,财政状况良好,有条件进行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创新、大胆、慷慨”,“该花钱时不能吝啬,敢于把钱用在刀刃上。”他说,目前是中国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据新华社11月19日电)

老龄化社会正在逼近,低收入者的医疗之难日益加剧,全社会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无须多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太大。截至去年,我国社保基金总资产只有2118亿元,仅养老金的缺口总规模就高达2.5万亿元。而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基本上还不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

如此巨大的“窟窿”怎么填补?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还很不够。政府很缺钱吗?也不是。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以每年五六千亿的速度在增长,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除此之外,政府还拥有十多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以及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关键是如何使用或处理这些国有资产。

首先是公共财政的投向。既为公共财政,其支出结构就应该倾向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而社会保障就是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但我国的财政资金大都用在了经济建设等方面,只有10%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比例(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一方面,投资过热正是目前宏观经济的“大患”,政府本来就应该压缩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正嗷嗷待哺,急需政府的投入。“投资型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转型正当其时。如果说其他方面的投资额一时难以压缩的话,那么把每年新增的数千亿元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总可以吧。

再就是国有资产的处置。目前,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结束,但大型国企都还在政府的掌控之中。部分大型国企上市后,也仍然是国有控股。就某一上市公司来说,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就无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也无法成为真正市场化的企业;从整个资本市场来说,一个由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股票市场,也很难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因此,国有资本在中国股市中所占的比例必须降下来。那么,“减持”得来的资金应该用到哪里呢?社会保障的“缺口”当然就是“刀刃”。有报道说,国资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方国资委及央企做好划拨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保基金有关部门的研究、论证工作,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0%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可能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这意味着可能约有340亿股划拨社保基金。

如果上述两条路径都能付诸实施,那既是改革中的一次“创新”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决定,同时更是一次“慷慨”的举动。国有资产本来就是全民的,把它“慷慨”到全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上,正是财政“二次分配”功能的体现。财政状况良好而且急需转型,国有资产也需要逐步退出市场,国民经济又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确实正处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1119/n24647302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