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年味儿”需要新的载体
盛大林
冬去春来弹指间,大雪小雪又一年。又要过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放鞭炮、贴年画,请门神、剪窗花、中国结、穿新衣、年夜饭、压岁钱、走亲戚、逛庙会,家家福“倒”、户户有“鱼”,亲朋聚首、叙旧话新,时时喜气洋洋,处处欢声笑语。
春节是中国人的图腾,过年是中国人的情结。每到这个时候,不管远近,游子们总会想方设法回家与亲人团圆;每到这个时候,无论贫富,长辈们都会对孩子们有所表示——即使是一贫如洗的杨白劳,也要扯二尺红头绳送到心爱的女儿……那浓郁的亲情,那喜庆的气氛,让人无酒自醉,让人回味悠长。
然而,由于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及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穿新衣”、“年夜饭”等物质方面的享受已经日常化;出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不少城市都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限制;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渐成主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使“团圆”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聚合”中发挥效应的节日元素已经支离破碎;各种节日元素籍以“发酵”的载体日益虚化。人们普遍感觉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与此同时,各种洋节正在闯入人们的生活。“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渲染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面对风光无限的“圣诞老人”,很多人怅然若失,甚至有人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呐喊。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汹汹而来的外来文化,炎黄子孙必须像保护自己的手足一样珍爱传统文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渲泄喜悦的“出口”。
要留住“年味儿”,不仅需要更多的人自觉地维护传统文化,更需要为传统节日寻找新的载体。圣诞节有一个白胡子、红袍子、尖顶子的老头儿密切相关,春节是否也应该有一个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独特识别系统的符号呢?目前,有几家媒体发起了“春节吉祥物”的征集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回来吧,年味儿!
盛大林
冬去春来弹指间,大雪小雪又一年。又要过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放鞭炮、贴年画,请门神、剪窗花、中国结、穿新衣、年夜饭、压岁钱、走亲戚、逛庙会,家家福“倒”、户户有“鱼”,亲朋聚首、叙旧话新,时时喜气洋洋,处处欢声笑语。
春节是中国人的图腾,过年是中国人的情结。每到这个时候,不管远近,游子们总会想方设法回家与亲人团圆;每到这个时候,无论贫富,长辈们都会对孩子们有所表示——即使是一贫如洗的杨白劳,也要扯二尺红头绳送到心爱的女儿……那浓郁的亲情,那喜庆的气氛,让人无酒自醉,让人回味悠长。
然而,由于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及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穿新衣”、“年夜饭”等物质方面的享受已经日常化;出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不少城市都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限制;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渐成主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使“团圆”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聚合”中发挥效应的节日元素已经支离破碎;各种节日元素籍以“发酵”的载体日益虚化。人们普遍感觉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与此同时,各种洋节正在闯入人们的生活。“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渲染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面对风光无限的“圣诞老人”,很多人怅然若失,甚至有人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呐喊。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汹汹而来的外来文化,炎黄子孙必须像保护自己的手足一样珍爱传统文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渲泄喜悦的“出口”。
要留住“年味儿”,不仅需要更多的人自觉地维护传统文化,更需要为传统节日寻找新的载体。圣诞节有一个白胡子、红袍子、尖顶子的老头儿密切相关,春节是否也应该有一个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独特识别系统的符号呢?目前,有几家媒体发起了“春节吉祥物”的征集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回来吧,年味儿!
前一篇:MBO新规中致命的缺陷
后一篇:人类需要像狗这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