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七杂八 |
博客让我又捡起了笔
盛大林
我真的要“重操旧业”了?这几天,我时常问自己。
近十几天来,我又写了十来篇文字。而在这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几乎只字未写——除了几篇“职务文字”之外。
要知道,在今年三四月份之前的几年,天天坐在电脑前浏览新闻然后撰写评论,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去年,我共撰写了200多篇时评。除了双休日之外(全国大部分报纸双休日没有时评版),我几乎每一天都习惯性地写了一篇。
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不写了?我说,写了十年了,想说的话基本上说完了,再写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再者,天天盯着屏幕,一坐几个小时,眼睛受不了,身子也坐出了不少毛病。老这样写,真的太累了,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实话。
停笔半年期间,有好多家报纸的编辑约稿,我都婉言谢绝了。大约两个月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兼《现代快报》评论部主任肖余恨大侠来电话约我就《个人所得税(修改草案)》写一篇评论。我说,“你另请高明吧,我已经数月没有动笔,一点感觉都找不到了。”余恨说:“你以前写过个税方面的评论,这方面比较熟悉,再写一篇并不难,还是来一篇吧。”我跟余恨是哥们儿,彼此之间说话都比较随便。他追问:“你真的洗手不干了?我不信。”我说,“真的已经金盆洗手了。”最后,余恨来了个缓兵之计:“你再想想吧,如果实在不想写,过一会儿再给我打电话。”余恨当然不是离了我就不行,他再约个高手不过是举手之劳。他这样苦苦劝我,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诚意,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的爱护。盛情难却,我得识抬举呀!放下电话,我坐到电脑前,极力地梳理自己的思绪,心里想:无论如何也要码上千把字!我一边搜索有关的资料,一边搜肠刮肚。但折腾了十几分钟,也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关于个税法,我的观点已经表达过了,重复自己还有什么意思呢?勉勉强强写出来,假如达不到要求,人家发不发呢?岂不是更让余恨为难?左思右想,我还是拿起了电话……从余恨的口气中,我听出了他的遗憾和失望。
大约三四个月前,老婆曾问我:“BLOG是不是博客呀?”她说好像是,但拿不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BLOG”(太老土了,惭愧),从此也就记住了它,但当时仍然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玩意儿。11月中旬,浏览新浪网新闻主页时,看到了“首届中国博客大赛”的标题。正是因为以前听说过但又不太清楚,所以就点开了它。原来,博客就是这样一个专门让人码字的“自留地”。紧接着,又看到了《南方周末》上关于所谓“博客元年”的报道以及电视上杨澜对方兴东的专访。我也动了赶时髦的心思。因为我本来就是新浪邮箱的用户,所以申请的手续非常简单,不到一分钟,我就有了自己的博客。
既然有了一块儿自留地,总不能让它荒着吧。先把以前的文字填上些再说。但总拿陈谷子烂芝麻来充数,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写点儿吧?博客本来就是让人随便涂鸦的嘛。可写什么呢?在众多明星的博客中走马观花,看他们都白话些什么。在李湘的博客里,我发现了好几个错别字——哈哈,有了,就先拿李湘开涮吧,反正以前就涮过她——于是,我的第一篇博客文字诞生了:《有些明星其实不宜玩博客》。没想到,这则游戏小文竟很快被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看到,并在留言中婉转地批评了我的“不厚道”——这是我的博客收到的第一条留言。我赶紧回复,对自己的“刻薄”作了检讨。但至今我还纳闷:我又不是名人,博客刚刚开张,迟大作家是怎么摸到寒舍呢?
慢慢的,有了兴致。十几天来,一有空,我就琢磨着在自留地上种点什么。于是又有了《垄断“腐败的机会”是一把手贪官的大忌》《在副总统脸上“画叉”算什么》等几篇游戏文字。《“画叉”》贴出后,我惊奇地发现,点击量直线上升。几天过后,以前的几篇文字只有十几的点击量;而一天之后,《“画叉”》就突破了千点大关(目前已突破3000点)。这样的点击量,比新浪博客主页上重点推荐的很多名家还要多。几天之后,我才知道,这则文字被搜狐的博客主页“博粹”推荐了。
既然有人捧场,更不能轻易荒芜了。我再接再厉,坚持每天写一点。于是又有了《国有垄断企业岂能如此高薪》等几篇文字。《高薪》一文上了新浪博客主页,在凯迪网络的“猫眼”贴出后,成为当天最火爆的贴子,两天之内就创下了25000多点的惊人点击量。
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近日,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又让我捡起了扔掉的笔?博客的魔力为什么这么大?据不完全思考,我想大约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博客上写作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再小的事儿,也可以拿来说两句。不再像以前那样,既要有意地避开“禁区”,又要想着文法和谋篇布局,还要考虑某件事值不值得做篇文章——对了,写博客不是写文章,是在“玩”——信手涂鸦就行了,管它呢!
二,博客上写作较少功利性。以前写文章,在纸媒上发表是首要目的。而现在的主要目的是记录,是抒发,是发泄,是自娱自乐。如果有人造访、愿意凑趣同乐,当然更好。比如我在写《谁的儿子聪明?哪个父亲愚蠢?》《我每天生活在危险之中》时,纯粹就是记录当时的心情,游戏文字而已。而在写《垄断“腐败的机会”是一把手贪官的大忌》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发表的事儿,也明知这种文字根本不可能在报刊上发表。当然,如果信手写来的文字,博客之后,也能在纸媒上露面,敢情好。但我只视其为意外的收获。比如《“TMD”是什么意思?》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国有垄断企业岂能如此暴利》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出了,《在副总统脸上“画叉”算得了什么》还被刘洪波先生选入了《2005年中国最佳杂文》……
三,博客上“发表”比较方便。这里所说的“发表”并非一般的涵义,而是指贴在网上很方便,就跟在BBS上发贴子一样。我以前就有个人主页,还是我当“新闻观察特约评论员”时新浪网送我的。但网页的制作需要专门的软件,一般的电脑不会装它。而博客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文字。
哎呀,一不留神,写了两千多字,这可是迄今为止我写的最长的博客了。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累,大概是因为“玩”得兴起吧。
好啦,今天就“玩”到这里了。
2005年12月1日零点10分
盛大林
我真的要“重操旧业”了?这几天,我时常问自己。
近十几天来,我又写了十来篇文字。而在这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几乎只字未写——除了几篇“职务文字”之外。
要知道,在今年三四月份之前的几年,天天坐在电脑前浏览新闻然后撰写评论,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去年,我共撰写了200多篇时评。除了双休日之外(全国大部分报纸双休日没有时评版),我几乎每一天都习惯性地写了一篇。
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不写了?我说,写了十年了,想说的话基本上说完了,再写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再者,天天盯着屏幕,一坐几个小时,眼睛受不了,身子也坐出了不少毛病。老这样写,真的太累了,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实话。
停笔半年期间,有好多家报纸的编辑约稿,我都婉言谢绝了。大约两个月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兼《现代快报》评论部主任肖余恨大侠来电话约我就《个人所得税(修改草案)》写一篇评论。我说,“你另请高明吧,我已经数月没有动笔,一点感觉都找不到了。”余恨说:“你以前写过个税方面的评论,这方面比较熟悉,再写一篇并不难,还是来一篇吧。”我跟余恨是哥们儿,彼此之间说话都比较随便。他追问:“你真的洗手不干了?我不信。”我说,“真的已经金盆洗手了。”最后,余恨来了个缓兵之计:“你再想想吧,如果实在不想写,过一会儿再给我打电话。”余恨当然不是离了我就不行,他再约个高手不过是举手之劳。他这样苦苦劝我,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诚意,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的爱护。盛情难却,我得识抬举呀!放下电话,我坐到电脑前,极力地梳理自己的思绪,心里想:无论如何也要码上千把字!我一边搜索有关的资料,一边搜肠刮肚。但折腾了十几分钟,也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关于个税法,我的观点已经表达过了,重复自己还有什么意思呢?勉勉强强写出来,假如达不到要求,人家发不发呢?岂不是更让余恨为难?左思右想,我还是拿起了电话……从余恨的口气中,我听出了他的遗憾和失望。
大约三四个月前,老婆曾问我:“BLOG是不是博客呀?”她说好像是,但拿不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BLOG”(太老土了,惭愧),从此也就记住了它,但当时仍然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玩意儿。11月中旬,浏览新浪网新闻主页时,看到了“首届中国博客大赛”的标题。正是因为以前听说过但又不太清楚,所以就点开了它。原来,博客就是这样一个专门让人码字的“自留地”。紧接着,又看到了《南方周末》上关于所谓“博客元年”的报道以及电视上杨澜对方兴东的专访。我也动了赶时髦的心思。因为我本来就是新浪邮箱的用户,所以申请的手续非常简单,不到一分钟,我就有了自己的博客。
既然有了一块儿自留地,总不能让它荒着吧。先把以前的文字填上些再说。但总拿陈谷子烂芝麻来充数,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写点儿吧?博客本来就是让人随便涂鸦的嘛。可写什么呢?在众多明星的博客中走马观花,看他们都白话些什么。在李湘的博客里,我发现了好几个错别字——哈哈,有了,就先拿李湘开涮吧,反正以前就涮过她——于是,我的第一篇博客文字诞生了:《有些明星其实不宜玩博客》。没想到,这则游戏小文竟很快被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看到,并在留言中婉转地批评了我的“不厚道”——这是我的博客收到的第一条留言。我赶紧回复,对自己的“刻薄”作了检讨。但至今我还纳闷:我又不是名人,博客刚刚开张,迟大作家是怎么摸到寒舍呢?
慢慢的,有了兴致。十几天来,一有空,我就琢磨着在自留地上种点什么。于是又有了《垄断“腐败的机会”是一把手贪官的大忌》《在副总统脸上“画叉”算什么》等几篇游戏文字。《“画叉”》贴出后,我惊奇地发现,点击量直线上升。几天过后,以前的几篇文字只有十几的点击量;而一天之后,《“画叉”》就突破了千点大关(目前已突破3000点)。这样的点击量,比新浪博客主页上重点推荐的很多名家还要多。几天之后,我才知道,这则文字被搜狐的博客主页“博粹”推荐了。
既然有人捧场,更不能轻易荒芜了。我再接再厉,坚持每天写一点。于是又有了《国有垄断企业岂能如此高薪》等几篇文字。《高薪》一文上了新浪博客主页,在凯迪网络的“猫眼”贴出后,成为当天最火爆的贴子,两天之内就创下了25000多点的惊人点击量。
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近日,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又让我捡起了扔掉的笔?博客的魔力为什么这么大?据不完全思考,我想大约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博客上写作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再小的事儿,也可以拿来说两句。不再像以前那样,既要有意地避开“禁区”,又要想着文法和谋篇布局,还要考虑某件事值不值得做篇文章——对了,写博客不是写文章,是在“玩”——信手涂鸦就行了,管它呢!
二,博客上写作较少功利性。以前写文章,在纸媒上发表是首要目的。而现在的主要目的是记录,是抒发,是发泄,是自娱自乐。如果有人造访、愿意凑趣同乐,当然更好。比如我在写《谁的儿子聪明?哪个父亲愚蠢?》《我每天生活在危险之中》时,纯粹就是记录当时的心情,游戏文字而已。而在写《垄断“腐败的机会”是一把手贪官的大忌》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发表的事儿,也明知这种文字根本不可能在报刊上发表。当然,如果信手写来的文字,博客之后,也能在纸媒上露面,敢情好。但我只视其为意外的收获。比如《“TMD”是什么意思?》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国有垄断企业岂能如此暴利》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出了,《在副总统脸上“画叉”算得了什么》还被刘洪波先生选入了《2005年中国最佳杂文》……
三,博客上“发表”比较方便。这里所说的“发表”并非一般的涵义,而是指贴在网上很方便,就跟在BBS上发贴子一样。我以前就有个人主页,还是我当“新闻观察特约评论员”时新浪网送我的。但网页的制作需要专门的软件,一般的电脑不会装它。而博客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文字。
哎呀,一不留神,写了两千多字,这可是迄今为止我写的最长的博客了。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累,大概是因为“玩”得兴起吧。
好啦,今天就“玩”到这里了。
2005年12月1日零点10分
前一篇:美国的“大贪官”有多大?
后一篇:要求系统内部人员“不争论”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