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看《南京!南京!》的时候,请买这本《新周刊》!

(2009-04-13 23:39:12)
标签:

杂谈

  去看《南京!南京!》的时候,请买这本《新周刊》!

   

    4月15日这期《新周刊》做的封面专题是《陆川解读南京——生死之城生死之问》。陆川新片《南京!南京!》将在4月16日和4月19日分别在北京和南京首映,然后于4月22日在全国公映。把影片的上映时间表和杂志的刊期对照一看,应该知道这基本上是一个应景之作——但我觉得这个景应得很有意义,媒体这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做应景文章,但所应的景不同,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一样。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团长我的团》比较火,但《新周刊》就不做应景报道,原因很简单,本刊不会因为大家都在追看这个电视剧而讨大家喜欢把它拿来作为谈资——至少我个人觉得,它没什么可说的,我也没什么想说的,或许可以另外找个什么角度说说?再说吧。

 

    但《南京!南京!》就不一样。为应这个大家觉得有意义的景,我们在杂志下厂前一周临时换了专题,执行总编专程去北京,带着北京办的记者看了电影,对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回来后大家齐心协力,用三天时间做完了这个篇幅达42P的专题和8P采访陆川的总编访谈录,总计报道量达50P之巨。配合这期专题,这期杂志在封面上做了一句广告语:“《南京!南京!》,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一部电影!”。为什么说“每个中国人都该看”呢?无论是从电影本身看,还是从这部电影触及和引发的问题讲,其理由我们这个专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建议各位读友在看电影的同时也买一本我们的杂志看一看吧。而我个人则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媒体对这部电影做的最充分最详实的报道(不必加“之一”),而且我也相信,它也会是一段时间里对《南京!南京!》最深刻最有价值的报道(不必加“之一”),而且,一定程度上讲,它也是一段时间里《新周刊》最严肃最有分量甚至是最有力量的专题(或许可以加上“之一”)。

 

    刚开始决定做这个专题的时候,编辑部的各位编辑记者现场做了一个调查:你会自己买票去看《南京!南京!》吗?在场的十几个人当中,只有四五个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会自己买票去看,理由是因为这是陆川的戏,他的个人品牌有号召力,大家想去看看《南京!南京!》将会怎样去解读中国人被屠杀的这段历史。和这几个想去看《南京!南京!》的80后不一样的是,那时我觉得要去看这样一部很沉重的片子是一件很为难自己的事情。我并不完全排斥沉重的题材,但30万人被屠杀毕竟是自己族人的苦难,要面对的确需要勇气,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渐渐失去了这种勇气,并且觉得失去这种勇气也没什么了不起。所以,当问到我的时候,我的回答是不会去看。现在,这期杂志已经做出来了,我也改主意了,我决定4月22日这部电影全国公映后自己买票去电影院看一看。

 

    我的想法之所以几天内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以前貌似有态度而其实没想法。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觉得自己立场鲜明、态度明确,其实你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去想过——那种你自以为是你的立场和态度的东西,不过就是你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习惯。导致我这么短时间里认真去想一想的原因,是我看了同事们的采访稿件,这些采访我觉得做得很不错,不仅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逼我去认真面对70多年前的那场被屠杀究竟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人其实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有原则有态度有立场的,人的态度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当然,如果有谁不愿意去看《南京!南京!》,这也没什么——记住历史有很多方式,同样我也不认为,看了《南京!南京!》就有多么高尚多么有民族气节——这终归是一部电影,谁也没指望用一部电影去绑架一个族类的道德情感。只是,陆川,一个生于1970年代的电影导演,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热情异常旺盛、娱乐情绪极端亢奋的年代里,或者,在这样一个人们常常以现实生计为由而合理拒绝一个族类需要她的同胞来共同分担其未能释怀的历史苦难吁请的冷血年代里,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对那段历史负责任的思考,和他作为一个族人勇于担当的情怀,对此,我如果还在这里以任何理由去漠视这部影片的存在,那的确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进而言之,如果我因为看了这部电影,自己的智识能因此而变得通达一些,胸怀变得宽广一些,那应该是一件幸事。

 

    我为此有所期待。

    更多内容请看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