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2006-12-13 22:22:35)
分类: 学校的事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看这个书名我就来气,谁算得上是“英才”?“英才”是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吗?刚进到北大、清华里面的那些可怜的小屁孩据说算半个,接着他们在里面被改造四年后能不能凑齐另外一半呢?只有天知道,这得那数据说话,比如,目前中国十余万CEO中北大、清华或30万卖肉的人中能占多少比例?另外,目前中国患有EQ、PPS等群体中北大、清华生的比例有多大?等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这些数据之后,我再来告诉你谁是英才。至少有一个人肯定应该算是英才,莎士比亚——一个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坏小子,把马洛、培根这些牛桥大学才子派给轻松灭掉的时候,人们也在问:是谁,按照什么功略造就了这个英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他爹妈,是的,是那个郁闷的羊毛商人在一次仲夏夜的醉酒之后不慎在他太太子宫里胡乱种下了这个孽种,除了这点是明确的之外,其他的都是扯淡。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王老师当然没必要来论证这样无聊的问题,他要完成的只是一个目标:让那些把自家宝贝送到他班上的家长们开心,对于像王金战这样一个北京重点中学里最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让这些孩子都能成为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得让几乎是百分百进大学的孩子能进北大上清华读牛津入哈佛。在目前应试教育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这几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能进北大读清华的人算不算英才这样的问题,可以讨论,但靠数字说话的入学率却是硬道理。很多年来,大家都在骂升学率,但没有谁能真正试之如粪土,否则他们就将被社会弃之如粪土了。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但撇开入学率那些单调无聊的数字,我觉得这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因为我看见本身在中学里就少见而在高中毕业班更是几乎绝迹的“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比他那些所谓的“方法论”是那样地让人兴奋给人启发,同时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王老师在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如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100多种选修课里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老师的学生不在学校受折磨却仍然有可能在家里受煎熬,但我觉得,仅仅在课堂教学上做到给学生松绑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中学几年读下来,也能成为一个心态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当然,能顺便把北大清华给读了,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就算进不了这样的所谓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而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不用我来耸人听闻,大家其实都有体会,我们这个社会里,有用而成功的人可能越来越多,但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源头我不知道在哪里,但教育肯定是一个祸根。我记得在苏格拉底或者孔子那个时代,教育和学习,都是一件让人开心同时也能让人受益的事情,但现在一般而言,开心的事几乎找不到一件,而受益也仅仅变成了升学。做题目学攻略加班加点拼的都是卷面的几分成绩,北大清华倒是进去了,而人不少都变成了傻逼。有天分的人后来自救突围,更多的人,成了这种烂教育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愿意位王老师的方法论毫无保留地说尽好话。我觉得王老师本人或许不是一位快乐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天才的而又能够让人快乐的沟通大师,所有当老师的人以及当家长的,都有必要把它当成一本很有价值的与孩子的沟通指南来读。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强烈的和学生及自家孩子交流的愿望,但多数情况下却苦于缺乏真正平等的观念,也囿于急功近利的念头以及在方法上不得要领而在功效上适得其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除了第二章《拿高分是可以轻松的》是专讲学业和学习方法的,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和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来现身说法,而全书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的确,王老师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喜欢的那种老师,教书方面有一套之外,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来看待。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所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他眼里,是比学业进步更重要的东西。和学生做朋友基本上是一件比较理想化而实际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但真的很少有老师会真的把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一回事。事实上,17、8岁的孩子,他们心理的问题,要比学业上的难题不知要难上几百倍。 现在不管做什么,都动不动说“要以人为本”,这在理论上完全没错,但能像王老师那样做的,我相信真的不多。这一点说来有点空泛,但在王老师的书里,都是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可读性和有效性都极强,不过,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有一点可以透露的是,我的孩子和我一起看完这本书后,也觉得很棒,并打算送一本给她的老师一起来分享,而她老师告诉她:他和他的同事正在纷纷传阅呢。

谁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想起我刚翻开这本书头几页的情形,我几乎伤心得落泪,说老实话,那些作为王老师卓越成就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其实并没有引起我多少敬意,相反却总是紧张而揪心。你试想一下,对于一个整天惦记着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北大清华的家长来说,每年7月(现在好象是6月)的那三天,简直就是鬼门关。我曾一度庆幸自己是一位教师但却不用饱受升学率之苦,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用不了多久也将和我孩子一起被逼上高考这条绝路。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稍稍感到了一点安慰。它多少让我相信,做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同时又能体面地成为北大清华学子中的一员,这所谓的鱼和熊掌,原来也完全是可以兼得的,至于这鱼和熊掌的得主是不是一个“英才”,我才不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