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乎接近真理之诗歌马后炮

(2006-10-14 01:29:02)
分类: 没影的事
  一向以诗歌为敌的《新周刊》终于没忍住,在80年代前诗人现执总封新城率领下,以《中国,我的诗歌丢了》为题,向诗歌开了一炮。我这个80年代的诗歌粉丝也没忍住,在这个专题里说了一些诗歌的风凉话,不算批判,只作凭吊。虽说这两年老是用艾略特、里尔克的诗来作自己MSN的签名档,但基本属于作秀,而我自己对诗歌的深情厚意,也早随大师北岛搬去瑞典住以后而烟消云散了。

几乎接近真理之诗歌马后炮

  有一个词叫精神家园,或者叫乡愁,大家都很喜欢,也特别爱拿来说事。比如,现在大家对物质的东西越来越崇尚和迷恋,既方便又舒服,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有人往哲学上拔高一下,就成了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人的本质力量如果老是对象化到物质上又似乎觉得比较肤浅和庸俗,觉得物质的东西丰富起来以后,很多所谓精神性的东西却失去了。他们不喜欢这样,心里总是惦记着最好能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可事实又偏偏不如人意。结果是,一面尽情享受物质的丰饶馈赠,不舍得放弃它们,而且尽量多多益善,另一方面又满心充满乡愁,并煞有介事地寻找“精神家园”,以显得自己不会太世俗、太功利和太堕落。
 
  这样,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小日子过得最自在,家里房子车子什么也不缺的人,往往最乐意——至少是表面上最乐意呼唤精神家园的人,另一种,不用说你也知道,就是在物质的满足上基本上没什么希望的人,比较容易有酸葡萄心态,也很自然喜欢赞美精神家园——至少表面上上看,在自己心里建一座精神家园,要比买一座海景别墅容易一点。
 
  这让人想起差不多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地产商把“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样有诗意的话用到楼盘广告上的时候,还不太清楚这背后其实都是些一度失势遂销声匿迹的“前诗人”策划的小CASE。一直到今天,这类诗意化了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房地产广告的主流,而且花样翻新得越来越花哨,大家对此也非常受用。而且不仅局限在广告里,事实上,那种看上去非常富有诗意的东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成为这个丰裕社会一种比较特殊的日常消费品,价廉物美。

几乎接近真理之诗歌马后炮

  大家还喜欢说的一个词,叫消费时代。可很多人不太明白这个词为什么今天会这么流行:难道这个消费时代来临之前的很多的时代就不“消费”了吗?现在经过很多专家的指点,并参照身边的新的变化,人们慢慢看出了这个所谓消费社会的一点玄机,那就是现在的一切事物——不是有些事物而是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商品,都可以用来消费,劳动产品当然可以消费,但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如欢乐啊忧伤啊诗意啊爱啊眼泪啊什么的,都可以用来消费——当然也包括精神家园和乡愁这样的东西。
 
  乡愁的生产与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态之多样,门类之齐全,手段之丰富,几乎已经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价值的一切领域。而对乡愁这一诗意化和情调化消费品的消费,也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消费门类。从私人家居设计与环境布置的精致品位,到酒吧里的休闲氛围和优雅格调,从伤心情歌的吟唱温情美文的阅读,到心灵鸡汤一路的人生感怀和启迪,从满脸写着漂泊情怀的行走,到温馨浪漫的爱情告白,从电视节目里眼泪花花的煽情,到广告里催情的诉求……诗意和情调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人们在不断生产情调的同时,也即时有效地消费了情调本身。
 
  这一点,美国一个叫罗兰·罗伯森的社会学家看得很明白,他在《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说:“显然,20世纪后期的乡愁是与消费至上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有着对乡愁的明确需求,当然也存在着对乡愁的大量供应。”而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城市化的喧嚣中出售田园梦想,在商业化的鼓噪年代里兜售心灵情调,在粗俗化的潮流激荡下叫卖个性品位……

几乎接近真理之诗歌马后炮

  显然,乡愁这种情绪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作为一种全社会非常流行而普遍的社会情绪,今天的乡愁带有明显的情调化和装饰性特征。说到对文明的不满这种情感——这是所谓乡愁的根源,以前有这种情感的人——比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就会真的逃离工业文明开始勃兴的城市,很坚定地跑到乡下去过清净日子,所以旧时代的乡愁还是有实际内容的有点知行合一的味道。但今天很多口头上骂城市如何如何不靠谱的人,基本上也就是开着有空调的汽车,或者呆在有电梯的写字楼里的电脑屏幕前,偶尔愤怒一下伤感一下惆怅一下而已,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这种东西,以刺激这种乡愁,最后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着这种很有诗意的情调,从中获得一种很满足的感觉。这当然也叫乡愁,但细想一下,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对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的消费而已。
 
  基于上面的看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把两种乡愁区别开来,那些我们在唐诗宋词或者英国湖畔派诗人笔下读到的老派乡愁,基本是有诗意的,而现在大多数看上去也蛮有诗意但其实是装饰性情调的乡愁,则是一种伪诗意。这一真一伪很好辨别:以前有乡愁的人,会为了失去的精神家园而把把心灵放在物质之上,当两者协调不了的时候,为了精神家园不受辱而宁愿把一条命真的给搭上,但今天的人却只会为了消费乡愁而糟蹋乡村。在这种假腥假意的乡愁中,真的诗意基本上没有了。
 
  诗意的丧失是一个大话题,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楚。如果仅仅就近30年来中国诗歌这个表达乡愁最敏感的精神器官的演变来看,其线索还是比较清楚的。
 
  简单地说,中国当代诗歌中诗意的丧失——或者说我们生活中伪诗意的生长,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开始是充满温馨格调的明信片或贺卡诗歌,在大规模的复制中断送了我们内心真实的诗意。因为那些本来是属于我们内心的东西,慢慢被那些顶着诗人名号的真假诗歌匠人,以每天多达上千条的优美诗句批发掉了。直到最后,当我们面对我们所爱的人想要表达的时候,我们只能借助于美文库的金句——不幸的是,大家还听受用。这本来已经够惨了,但接下来,所谓诗人和商人的利益苟合又雪上加霜,致诗意于死地。想想看,当诗人变成广告公司的文案总监,诗歌成为精美的充满乡愁情调的广告词,而诗人的吟唱变成了地产楼盘开盘仪式上口水秀,我们谁还愿意为这种诗意流下热泪——或许会吧,因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很善于用眼泪来作秀,秀场上的眼泪,怎么看也是不怎么金贵的。
几乎接近真理之诗歌马后炮
  在这种情境中再来讲诗歌,讲诗意,总体上就会觉得很奇怪。所以,一些对诗歌怀有古典理想的人,很长时间已经不怎么把诗歌当一回事了,毕竟,在一个诗意丧失的年代已经无诗可谈。读读1980年代的诗歌,虽然技术上比较粗糙,但还是有不少可以打动人的地方。只是想到才这么短的时间,大家难得这么齐心协力,终于把诗歌搞成了一个笑话,真不免有些怅然。而更多的人则陶醉在漫无边际的伪诗意情调中,非常休闲地享受着乡愁供应商或者精神家园开发商们提供的各类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然,大家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如果有人试图消解掉诗歌里面那些让他们喜欢的情调化的诗情画意,而给他们提供看上去不那么精致如同口水和废话一样的赝品时,他们当然有理由愤怒,进而呼吁打假。当下一干被那些圣诞卡生日卡上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寄语感动过的人们,对某些诗人写的那种“废话诗”之所以不满,说穿了,其实和“到底什么是诗”这样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关系,他们之所以觉得赵丽华这样有所谓国家一级诗人头衔的诗人写的根本就算不上是诗歌,乃是因为他们在其中找不到一种类似于精致的情调或者温馨诗意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