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任性的博物馆,原来是“她”!

标签: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英国旅游英国的博物馆 |
分类: 艺术 |
英国艺术之旅11:最任性的博物馆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其实算是私人博物馆,只不过因为主人身份特殊,所以它和普通的私人博物馆就完全不同了。它的主人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
这座博物馆当年由两位亲自筹办,但到1899年博物馆建成时,亲王已经驾鹤西归,为了纪念亡夫,女王便用了他们二人的名字命名。
当年的英国是全世界的超级大国,号称“日不落”,恨不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世界各地的宝物也就都汇聚而来充实着女王的博物馆。
它的藏品数量多达450万件,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之久,地域上覆盖欧亚美非四个大洲。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它覆盖不到的时间或者空间了。
所以,这里的藏品种类也就格外丰富。绘画和雕塑自然不必说了,这里还有大量的实用艺术品,建筑构件、彩绘玻璃、瓷器、服饰、戏装、珠宝、家俱、织物、挂毯、金属工艺品、玻璃工艺品、玉器、牙雕、照片、书籍、兵器、钱币……总之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
没去之前,总在想象这么一座女王的宝库该是多么金碧辉煌,结果刚一进门就发现完全想偏了,金碧辉煌基本看不见,它更像一座巨型的大杂烩仓库。
展厅内部很质朴,没有什么太多的装饰,装饰也是徒劳,因为展品实在太多了,大家根本看不过来,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建筑内部的细节。
博物馆因为空间有限,所有的藏品都是堆放的,一面墙上恨不得从脚线开始挂画,一直挂到檐口,画和画之间间隔半米都算是奢侈了,不管你是多大的名头,在这里都得委屈一下了, 这倒真是“众生平等”。
雕塑、建筑构件更是如此,真真叫“挤挤一堂”,布置之密让我有点提心吊胆,生怕不一小心转个身就碰一了它们,那就是罪过了。
工艺品体积小,拥挤程度就更不必提了,各个时代各种门类的金器银器放在展柜里,只能用一堆堆来形容,而且往往连个像样的展厅都没有,被安插在各个角落,只有金光一闪,你才会发现原来这时有一堆宝物。
18、19世纪的工艺品数量之多,常常会让你以为自己走到了纪念品商店。这样陈列,总让人觉得有些暴殄天物。
可怜的拉斐尔,这么巨大的精彩作品,被放得这样高,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角度
连演员的化妆间这里都有布置,你还指望想找出什么它没有的东西?
为了还原场景,这里的布置倒还算是用了心,所以一般把家俱一组一组陈列,柜子里桌子上也全是当年的摆设。这还不算,当年的贵族墙上也一定会挂着绘画,所以这里也同样,只可惜布歇或者伦勃朗这样的大家手笔只能当背景。
所以在展厅里匆匆而过的时候,眼睛总是会被这些作品发出的异样神采吸引,凑近一看发现是这样的大人物,这种随意的布置也真够吓人一跳了。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里最要命的是光线的布置,作品本来就堆得多,室内就显得暗,光线的布置也相当随意任性,有些根本没有打到展品上,所以我总觉得博物馆似乎并不在乎观众是不是能看清展品。
还有许多厅极为昏暗,物品堆放拥挤得没有章法可言,似乎所藏的这些艺术珍品都是些不值钱的破烂似的。真是不能再豪气了!
拉斐尔的几件宽逾2米的巨幅占了整整一个大厅,但厅里几乎没有灯光,所以我们也根本看不清画面的细节,所以拉斐尔那样高明的色彩大师都显得相当默淡了!这还不算,这个展厅连例行公事的管理员都没有,土豪的任性实在超出我的理解!
不过,我倒也还喜欢这种别有意趣的陈列,总让人在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些眼前一亮的发现。当然,这对眼力也是一种挑战了。
不要以为这里就只一味地有钱任性,把宝物堆成山炫耀着自己的富贵,女王和亲王可不愿意当这样的暴发户。这里其实还是全英国最大的设计艺术馆,不断扶植着新锐的设计师。直到今天,它还在不收藏全世界的新锐设计师们异想天开的作品。
博物馆入口圆厅吊着一个巨大的玻璃灯,像一团四散漂流的海藻,又像是扭打成一团的章鱼。这正是美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挂上去也并不久。这才是真正的老贵族范儿,坚守品位但绝不乏味。
展馆建筑中央围出的一个中庭,水池中有孩子们嬉戏
入口处的大吊灯
没想到光线暗沉,还有这样意外的艺术效果
说起老贵族,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位真正的老贵族,那就是建于1834年的哈罗德百货。一字排开的装饰繁复的红砖建筑让人一见就知道它来历不凡。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百货,也是全英国最豪华最高级的百货,在中国游客当中也享有盛誉。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百货还关联着一段伤心的历史。
这个百货此前属于埃及富豪穆罕默德·法耶兹,戴安娜王妃最后的恋人多迪·法耶兹正是其子,后来,戴妃和多迪在车祸中丧生,穆罕默德·法耶兹便将百货卖给了卡塔尔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