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风”如何走进西方时尚?

(2015-05-05 21:29:56)
标签:

中国风

时尚

大都会慈善晚宴

分类: 服装设计

“中国风”如何走进西方时尚?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eU2vyo00&690

     一年一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也就是简称的Met Gala在五月初又如期而至了。今年中国的时尚明星体验了一把扬眉吐气的感觉,组团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主场,其原因在于今年的展览主题——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Met Gala确实热闹,不过这地是为大都会博物馆艺术部的春季特展进行的暖场造势,当然这个造势的噱头本身也尤为可观,中外时尚界能坐上交椅的都跑出来亮了一把相,国内当然有范冰冰的“紫禁城”,对同场明星又一次形成了强大的“艳压”之势。

     不得不承认,相比于以往中国主题的文物艺术展,这次的切入点确实相当巧妙,不仅表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激出的火花,关键是让这些火花落到了时装设计上,因而让文化带有了时尚性,让时尚掺入了文化性,确实显得比较高大上。特别是大都会博物馆在今年年初特地把展览发布会开在了北京的故宫,就更使得主题显得追本溯源有根有据,实在是用了许多心思。

     由于展览主题是中国,于是受邀晚宴的各路时尚人士很花了些心思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于是乎又一次让中国风吹动了西方的时尚圈。

     其实,“中国风”在西方的时尚界已经吹了几百年。

     中国17世纪就大举进入西方时尚前沿,因其在18世纪罗可可时期达到极盛,法国还专门发明出了 “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此时,来自中国的物品无疑成为尊贵的奢侈品,瓷器、丝绸自不必说,中国的建筑都被搬到了西方园林中,英国钱伯斯建造的丘园中就建造了一座八角塔,虽然中国人看来颇有点不伦不类,却是当时西方的最时尚。直至20世纪,塔的形象在西方人心中还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图象。

     除此以外,中国人的形象也不被不厌其烦地表现在了各种物品中,瓷烧的穿着清代官服的男女坐像成为贵族家庭的常见陈设,被称为“满大人”;黑漆螺钿工艺的家俱也展现着中国的山水楼阁文人高士,甚至连女士的扇骨上都刻着中国的风土人情。这还不算,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代表画家布歇甚至还凭借想像绘画了中国的社会百态和帝王生活,并被制成挂毯陈设于皇宫中。在当时真算是“无中国不时尚”了。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eYJU40f0&690

http://s6/mw690/001xeHdOzy6S2eZqbdP45&690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f1KWfS00&690

http://s2/mw690/001xeHdOzy6S2f2kfCxb1&690
布歇想像中的中国人的生活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f0Hj0Ic0&690

http://s9/mw690/001xeHdOzy6S2eZQRZe98&690

http://s8/mw690/001xeHdOzy6S2f1dTyD87&690

http://s9/mw690/001xeHdOzy6S2f30UUo58&690
西班牙18-19世纪扇子上的中国图案

     但是到了大革命以后,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口味迅速改变,“中国风”很快随着国王上了断头台而式微。尤其鸦片战争以后,欧洲对中国如田园牧歌般的理想之地的想像土崩瓦解,审美判断被代之以道德判断,中国由是形象被彻底翻转。

     直至20世纪初,欧洲的现代时尚业开始兴起,设计师为了展现异国情调,偶尔会使用些微“中国风”。当然,这也是伴随着西方博物馆的兴起而来,来自中国的文物被展示于公众眼前,西方人才得以见到大量的“真正的”中国。当然,被使用最多的是团花卷草,这是中国瓷器、珐琅器和服饰上的常见图案。

     直到1977年,Yves Saint Lauren 推出中国风系列,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和形态特别是状如斗笠的帽子最有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Valentino再接再厉,推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系列,震撼了时尚界,从此中国元素在Valentino的设计中就被一用再用,不断推陈出新。甚至在1993年,Dolce & Gabbana也不甘人后,极具幽默感地进行了中西结合,1997年,John Galliano在迪奥高定中使用了旗袍元素,中国风因此在西方时尚界“复活”。最近十年间,中国元素成为时尚界的惯用手法,T台、红毯处处皆见其身影。

http://s9/mw690/001xeHdOzy6S2f9CETm08&690
1907年的礼服裙后背上的中国风图案
http://s2/mw690/001xeHdOzy6S2fahHmpd1&690

http://s16/mw690/001xeHdOzy6S2fb0hmD0f&690
1920年代服装上的中国风图案
http://s12/mw690/001xeHdOzy6S2fcXbED8b&690
1932-1938年的礼服裙
http://s6/mw690/001xeHdOzy6S2fdV9LT65&690

http://s5/mw690/001xeHdOzy6S2fesx5q74&690
伊夫·圣罗兰1977-1978秋冬“中国系列”
http://s6/mw690/001xeHdOzy6S2fck52R85&690
Valentino 1990-91秋冬
http://s13/mw690/001xeHdOzy6S2fbHDre2c&690

http://s10/mw690/001xeHdOzy6S2fVBAWlb9&690

http://s12/mw690/001xeHdOzy6S2fThCGf5b&690

以上为Valentino 1993-94秋冬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fimtzi10&690
左边为Dolce & Gabbana1992-93秋冬,右边为Byron Lars1994
http://s3/mw690/001xeHdOzy6S2fUBIYi42&690

http://s11/mw690/001xeHdOzy6S2fV7XGW4a&690
John Galliano在迪奥期间设计的高级定制,1997
http://s14/mw690/001xeHdOzy6S2fTTAMBad&690
Valentino在2013卷土重来的中国风

     到如今,大都会特意用“中国”作为主题,也算是水到渠成,为这些年来中国元素对西方时尚的影响做一个总结和回顾了。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时尚界的中国灵感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老三样”:建筑、书画和瓷器,以此作为服装印花甚至结构形态;二是在制作技艺上吸纳了传统的中国服饰制作工艺,如刺绣、盘扣、立领;其三是使用中国特有的古代纹饰,比如江牙海水、龙凤图案、梅兰竹菊等等。

     当然,西方在理解中国风和我们自己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这位福娃肯定是理解上出现偏差啦!

     所以,我们可以仔细看看,晚宴上究竟哪位最中国吧?

 http://s6/mw690/001xeHdOzy6S2gaq029d5&690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g99F60e0&690

http://s15/mw690/001xeHdOzy6S2g9FHGKce&690

http://s7/mw690/001xeHdOzy6S2g9QLsi06&690

http://s2/mw690/001xeHdOzy6S2ga1fcl51&690

http://s5/mw690/001xeHdOzy6S2ga9xgU74&690

http://s3/mw690/001xeHdOzy6S2gaDhjcd2&690
这是正经的展览内容,清楚地表明了设计思路的来源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glXNtue0&690
雷哈娜的“煎饼果子”开场镇帖
http://s8/mw690/001xeHdOzy6S2gfcVArc7&690
两个小穗四两拨千斤
http://s4/mw690/001xeHdOzy6S2ggK6u773&690

http://s2/mw690/001xeHdOzy6S2ghj0A1b1&690

http://s10/mw690/001xeHdOzy6S2ghZMmZf9&690

http://s13/mw690/001xeHdOzy6S2gizKeEcc&690
这个,其实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硬要说有,只能广而言之算是东方风格
http://s8/mw690/001xeHdOzy6S2gjfS1F77&690

http://s13/mw690/001xeHdOzy6S2gjTQjG8c&690

http://s16/mw690/001xeHdOzy6S2gl1HYz1f&690

http://s4/mw690/001xeHdOzy6S2gg3B9933&690
不得不说,范冰冰把“中国”与“时尚”拿捏得恰到好处
http://s1/mw690/001xeHdOzy6S2gkzinua0&690
这位显然以福娃为中国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