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生率持续走低:怎么让年轻人生孩子!

(2023-08-20 16:05:39)
标签:

财经

时评

健康

教育

育儿

文/普天盛道战略咨询创始人/雷永军

最近有好几拨母婴行业的朋友来公司交流,有官方的、也有企业界和学界的。大家共同的感慨是:中国的生育持续走低,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所在的普天盛道咨询公司过去10多年里服务了不少婴幼儿奶粉的客户,因此长期关注婴幼儿奶粉这个赛道。而婴幼儿奶粉的市场总量又和人口出生率变化正相关,因此我对出生率有着持续关注和高度敏感,有点儿发言权。

2016年,二胎放开后出生人口1786万,2022年956万,比2016年减少了830万,降低了46.5%,基本腰斩,可谓是断崖式下滑。

未来还会不会下行?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并不乐观。因为过去两三年,各地出台的不少政策,从结果来看,基本都是失效的。

2023年的新年伊始,四川来了个人口新政,主旨意思是女性不用结婚也可以给孩子上户口,随后陕西也跟进了这个政策。因为“不用结婚就可以生育”,这基本上是说,不用纠结孩子的爸爸是谁了。因此,不少媒体评论说——这是给富人找三妻四妾开绿灯喽。

生育权是公民的权利,不生育同时也是他们利。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讲,无论是谁生育的孩子,就得无条件尊重他是一个生命,就应该承认他,而不是纠结谁是爸爸因为我们之前计划生育的政策力度过大,别说没有结婚,就是结婚了生二胎,那也是要罚款的。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没有结婚就同居还有伤风败俗的观念,更别提未婚生子了。

四川、陕西的步子的确是够大。虽然不少媒体对此评论有些过头,站位不高,但从各地这些五花八门的政策来看,生育问题的严峻性是显而易见。同时,从这些林林总总的政策可以看出,地方部门对生育问题真的是黔驴技穷了。

在今年的五六月份,我们的北京公司招聘,我面试了14个人,都是女性,顺便做了一个小调研。14人中,一人婚后有两子,一人结婚5年还没有要孩子,两人离婚没有孩子,其余12人均未结婚,在未结婚的组别中,10人还没有男朋友。这其中年龄从27岁-42岁不等。

窥一斑而知全豹。北京严酷的生育生态让我震惊。我是做战略咨询的,不仅喜欢调研,而且发现问题就喜欢琢磨,挖掘本质。

对于为什么大家不生三胎,应该考虑为什么不生二胎;对于为什么不生二胎,应该思考为什么不生一胎;对于为什么不生一胎,应该思考为什么不结婚;对于为什么不结婚,应该思考为什么不恋爱;对于为什么不恋爱,应该思考年轻人为什么没有了激情。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证和刁钻的角度析,这是思维识!如果我们离开了常识去谈现状、去谈未来,那就是胡扯我听说,有的地方曾经思考过给公务员摊派生育名额,因为太过于敏感只好作罢。

不从常识出发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未来糊涂的政策、隔靴搔痒的政策、没有价值的政策、可笑的无厘头政策可能还会越来越

对于生育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常识上思考,更要从根子上思考。我想,年轻人缺乏欲望和激情应该是我们从根本上要关注的。

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当前生育下降的根本问题不是二胎、三胎没有人生的问题,而是年轻人压力太大,普遍结婚年龄、生育年龄推迟,或者部分年轻人选择了不结婚或婚后不生育的问题。

这个压力主要来自多个方面,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发展压力等等,总之是不敢恋爱、不敢结婚、不敢生育。

而造成这个现状的关键点是:年轻人在个人成长过程到恋爱、到婚姻、再到生育的过程中的高成本问题。

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户籍问题的高成本。

当前的95后、00后,他们在初中义务教育之后,就因为户籍问题没有机会获得所在城市的高中教育,如果他们的人生还需要改变命运上大学,那么就必须回原籍上高中。他们的年龄才10多岁,处于青春期,因此回原籍就需要父母中的一人参与陪读照看。在全国性的城市化浪潮中,每年中国都有百万以上的家庭遭遇两地分居的“丧偶式”教育,这不仅导致了无数家庭的教育成本支出翻倍增长,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还导致了无数孩子的父母因为长期分居而产生家庭矛盾,更导致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在初中阶段就对生育有了极为负面认知。

无数孩子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在他们价值观成长的最关键时候,在他们应该天真烂漫的年纪,他们就过早地看到了婚姻的磨难和生育的艰辛,这对他们未来长大后的婚姻观和生育观的影响极为负面。

很奇怪的是这个问题存在已经超过15年,对中国家庭的影响数量巨大,而且非常突出,但是却看不到政策部门有解决问题的动向。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二胎和三胎就会有明显的上升,中国10年后的一胎生育就有了群众基础。

第二:婚姻文化问题的高成本。

男性的工作收入、结婚的彩礼数量、结婚的住房、家庭负担和背景等等,这些硬指标是无数男生从恋爱走向婚姻的硬件。婚恋彩礼和硬件需求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个文化现象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成本问题,是男方家庭可能因婚致贫的成本风险。

很多一开始美好的恋爱,最终在现实主义的婚姻价值要求下破裂。婚姻成为一种高企的成本,很多年轻人在婚后,都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低成本生活来优化自己债务,这导致无数年轻人到了婚育年龄惧怕婚姻、惧怕生育,因为生育不仅仅意味着一方的收入减少,还意味着在房贷、车贷等等的后面增加的儿贷的支出。当前,进城工作的农三代普遍面临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社会问题,不能行政命令和政策调整,短期内难以缓解。虽然我们可以从伦理文化上做一些引导,但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年轻人对未来高成本生活的恐惧和无能为力。

第三:生养教问题的高成本。

在中国,普通家庭生育后的榜样性普遍较差。我们一般把这个问题分为生育、养育、教育三个阶段。

在生育阶段,生育本身就会让妈妈收入降低、升职推迟等等。收入的降低或涨薪的推迟其实变相也是成本的增加;养育也是很重要的成本问题,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婴幼儿食品却是全球最贵,这无形中增加了养育成本。而且,父母虽然在城市有了社保,但是孩子还需要自费医疗,很多普通家庭直言孩子得不起病;对于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严重脱离时代发展,因此教育成了无数家庭更高成本的支出。普通的幼儿园费用低但是难进,高端的幼儿园,一线城市动辄一年10万起步,二线也是数万。这让本来压力巨大的年轻人没有看到生育后的愉快和幸福。这几年出生人口少了,幼儿园的问题应该会逐步得到缓解。

生育、养育、教育的高成本,本身就可以将一个家庭压的难以喘气,再加上婆媳关系、事业发展、孩子照看、孩子医疗等等更是难上难。

第四:四代人医疗的高成本

对于95后的独生子女来讲,他们上有4个父母、8个爷爷奶奶,这被网络戏谑为842家庭,如果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则被称为8421家庭。

这个大家庭有15人,最终的压力全在95后的两人身上。

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95后上面的12个人同时有两人住院怎么办?医疗费用、照护费用、陪伴费用会直接给95后压力。这个压力有多大,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有感触。

对于城市有医疗保障的家庭来讲,他们的成本基本还可以承受,但是对于农村的家庭,几乎是一人得病,全家致贫。我就亲眼看到过不少放弃治疗的“破产”家庭。很多年轻的家庭在生育二胎、三胎上顾虑很大,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历史上计划生育造成的养老和医疗的成本问题。

我始终认为,中国生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医疗制度。而医疗制度改革的根本应该是“免费医疗”。让全国人民对于生病、乃至死亡没有后顾之忧,这不仅仅是德政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积累的财富已经完全可以干这个大事了。

如果免费医疗落地,我相信,我们95后的8421家庭就彻底没有了生孩子的后顾之忧。

注意当前错误观念的导向

当前,在生育问题上有五个错误的论调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自主性就越强,越不愿意婚姻和生育。不生育是女性进步的标志。

二是中国经济通过30年的发展,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提高。不婚、不生育和经济发展有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人民越不愿意生育是一种普遍规律。

三是通过放假、补助、甚至不用结婚就能生育等方式可以缓解生育问题。

四是必要时利用行政手段,再来一场新型的“计划生育”,率先让公务员和国企人员实行二胎。

五是等待奇迹出现。少人盲目地认为这一轮的人口出生下滑和三年疫情有关,不做任何动作,未来中国人口出生会回到1500万以上。

这五个论调虽然逻辑不通,生搬硬套,但很容易迷惑人,我相信大多数有独立思考的人都不会认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和论调正在成为政策部门制定政策的舆论推手——这会导致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再次贻误战略调整机会。

10多年前,就有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和专家建议我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可是我们的二孩政策推迟了近10年,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今天,如果我们还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生育问题、不从顶层设计的思想思考生育问题、不从改革的深度上思考生育问题,恐怕中国的生育问题将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

只有解除年轻人身上的枷锁,中国的生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提到的婚姻的彩礼风俗成本、生养教的高成本都是文化问题和市场问题,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

当前影响中国生育问题的根本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免费医疗的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让生育者在度过婚姻和生育的两三年高成本之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成本不会成倍增加,不会撕裂家庭,让年轻人生完孩子之后有个盼头,让他们享受到生养下一代的快乐;而免费医疗问题,则是从根本上减轻他们背负的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老送终成本,让他们知道大家庭不会因为生病或生育而破产,让他们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

如果户籍和医疗问题能够真的解决,我想,我们的的人口出生问题就能够迅速回到1600万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