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按照我的预测,中国的2007-2009年将是伊利蒙牛战略总攻的时候,在这之前,伊利、蒙牛做了三年多的全国布局,从渠道到市场、从品牌到人才,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澳大利亚的干旱蔓延到了新西兰,且持续了整整一年多,按照新西兰气象部门和恒天然集团的估计,这个干旱还可能席卷2008年。
有资料显示,新西兰2007年1月的产奶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由于在新西兰,国内销售的利润比出口高,所以出口量下降幅度达20%以上。
同时,由于欧盟减少农业补贴,美国饲料价格高涨,欧美两大区域奶产量急剧下滑,原本紧俏的新西兰大包粉更加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全球奶粉及原料供应的70%-80%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提供。持续干旱使人们依赖的这种供应方式正经受严重的冲击。
这个冲击波迅速传到了中国,随着新西兰奶粉报价的屡创新高和国内原材料的涨价,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奶价突破了被生产企业强势压制的局面,很快从1.7元左右上升到2.7元左右,估计会在年底突破3元。
这就很快打破了利用中国奶源低价造成的成本优势,而现在的进口奶粉价格又甚至比利用原奶还要贵。国内的奶源成本优势减少了,国际的奶源成本优势失去了,那么,伊利蒙牛的战略布局的价值在哪里呢?
前一段时间,和几个乳业老总探讨,大家抵御这个新一轮涨价的方法大多放在了利用高档新产品提升利润率。而这方面,伊利、蒙牛的特伦苏、金典等产品是最好的。但同伊利蒙牛在2008年将要投入的营销和品牌战来比较,这两家企业将面临的是产业链前端的低成本优势降低,和产业链后端的投入增加。
虽然在资本市场,这两家企业都是行业的标杆企业,但是真正的投资者关注的还是这个企业的基本面,是不是挣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伊利和蒙牛的战略扩张可能要放缓,至少需要等到三个条件全部成熟:国际市场的奶价稳定或回落、中国奶源价格的稳定或回落、两家企业在营销领域的战略默契。
前两个因素牵扯到很大的宏观环境和自然环境,最后的一个因素牵扯到很大的人的因素。从表面分析,这三个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变数。
如果明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干旱缓解,那么,我们面临的是至少2年左右的奶源恢复期;如果明年中国的奶价平稳,我们面临的是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和1年多时间奶源增幅的时期;而要让蒙你和伊利在奶源战略上达成战略同盟,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但是难度不小,这主要是因为这两家企业的战略布局太相似了,这个战略布局就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短暂的市场配合,而不是战略配合。
看不到乳业血肉横飞的大戏,有点遗憾;但是,能够享受到我们的一些客户可以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迅速走出以前被打压的阴影,重新获得修整和战略调整,还真是让人感到高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