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在一个新兴领域你已经做得很好,也没有外界原因逼迫一定要转型,你会怎么做?
如果真的自我颠覆去探索新的领域,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这不可能,你又会怎么做?
今天就讲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1
他真是个足够挑剔和认真的人
算起来,认识宗帅已经整整16年了。
那时候他还在媒体工作,单位是一家娱乐报纸。当时还是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只要你有想法有天分,再加上不那么懒和一点点坚持,都能引来关注。宗帅的娱乐专栏在那时就已经崭露头角。
那会儿还在追求时政新闻深刻宏大的我,每次看到他在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都会觉得很新奇: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讲。
后来接触多了,才发现他是一个足够挑剔的人——很多时候人的挑剔是对别人,但他更多是对自己——这种近乎强迫症一样的习惯逼迫着他在一堆相似的面目中,发现全新的不同,所以他写的东西总是和别的娱乐记者不一样。
当很多媒体同行在频繁跑发布会,批量发宣传稿的时候,他在四处联系艺人采访,然后窝在一个咖啡厅里吭哧吭哧写稿。
别的同行把通告改头去尾直接发给编辑,他却会为一篇800字的文章中的一个表述斟酌再三。
有时旁人甚至会很不理解,明明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为了这一步,可能会花去五倍甚至十倍的时间。有这时间,可以干很多别的事儿了——如果换了别人,多半会这样计算结果与成本之间的对比,但宗帅对于性价比精算这件事似乎完全没有感觉。
不仅是当时,现在也一样。
这种挑剔,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法,就是认真。
2
媒体形式最好的时候他决定转行
在传统媒体形势最好的时候,忽然传出消息,宗帅转行了,去做了经纪人。
当时我还在沉浸在做记者的快感中,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很是诧异。问他,他说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如果总是重复做事情,我会很快厌倦。”
不理解的人不只我一个。那时候他的专栏已经开到香港、台湾的杂志上,很多时尚演艺界人士很关注他的文章,因为他从不对付而且言之有物——他赞扬一个人或事的时候,说得很准确,而他批评一个人或事时,更是一针见血——虽然他90%的时候都是在批评,但就算这样被批评的人也会偷偷想,也许他下次会表扬我呢。
可这和转行是两回事——别人看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媒体关系,在媒体行业他是资深,可一旦这种身份转化成了伙伴关系,那就真算不上资深,反而很容易招来“你不懂”的评判——这种落差常常会在人跳槽或者转行初期动摇甚至瓦解人的信心。
但他还是转行了。
有一次曾经听他说,以前当记者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艺人的成绩和问题,但现在做了经纪人才发现,看出问题并不难,这个行业里只要稍微有点经验就能做到,关键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无比痛苦的提升过程。
比如我们总说很多艺人的宣传有问题,那好,现在换你来做,怎么解决?发新闻稿?制造事件?在什么样的媒体发?用什么样的频率发?传播风格应该是什么样?需不需要设置传播主题?宣传期大概多长时间?谁来负责?需要花多少预算?能达到什么效果?没达到怎么弥补?……
真正做了,就会发现这跟旁边看感觉完全不同。
对这种情况,很多年以后一句流行语进行了总结: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3
周围人开始如梦初醒认为他“有眼光”
迈过了最初艰难的门槛期,宗帅之前的媒体素养开始发挥作用。
就像他以前的文章总是和别人不一样那样,他做的艺人策略也总是和别家不同,在当时刚刚度过野蛮生长阶段开始向产业化过渡、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娱乐行业,这种不同迅速成为他最大的吸引力和生产力。
他合作的第一个女艺人是胡可,合作的第一个男艺人是邓超——邓超和他合作六年,渡过了艺人生涯最初的积累期并迅速成长——后来宗帅进入华谊兄弟,他和搭档费麒负责了华谊兄弟最大的一个艺人团队,邓超、张涵予、吴佩慈、苏有朋、井柏然等当初都在这个团队。
这时的宗帅已经成为华谊兄弟经纪公司联席总经理,华谊兄弟也A股上市,随着国内影视市场的复兴,影视娱乐业开始成为外界眼中景气度最高的行业,这时很多人开始如梦初醒一般认为宗帅“有眼光”。
那时候我在报社负责文娱新闻部,跟他有很多工作上的合作和交流。跟他合作过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跟他谈工作有时很令人期待,因为他谙熟媒体心态,知道媒体和大众想要什么,但有时也很痛苦,因为他总会提出一些别人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比如当时流行艺人出书,一般艺人也就用写手帮着整理出文字,出个书开个发布会热闹一下赶个潮流就完了。方案送到宗帅手上,他看了忽然问,这事不错,为什么不找香港的那谁、台湾的那谁谁(都是知名艺人)一起出,做一个大陆、香港、台湾的明星联合方案?
别人面面相觑:
啊,这……跟我们之前想的不一样……
可这样会更有趣不是吗?
但是……这可能吗,操作性太低了吧?
你没试过怎么觉得不可能?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也经常让团队小朋友痛不欲生:妈呀,我只是想出本书而已……
4
在寻常中发现机会是一种特殊能力
提要求的前提,常常是因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在别人觉得他在娱乐经纪行业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又开始“不安分”,开始想做新的东西——2010年前后,新媒体的新兴之势已经愈发明显,而他想做的是娱乐行业和新媒体的结合——为此他向华谊兄弟提出了离职。很多人对此特别惊讶。
那时候我也面临着新的方向性选择,也是他建议,要不咱俩一起做点事情吧。
就这样,宗帅带我来到了小马奔腾,创办了小马奔腾旗下的新媒体公司。他担任小马奔腾副总裁,我是新媒体公司副总经理。也是他帮我推开了影视行业的大门。
真的在一起工作,才发现宗帅是个多么“可怕”的搭档——他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要求,就像前面举的例子,有时候你只是想做一,他却经常说那我们为什么不做二三四;你心里顿时飞沙走石,天啊,这真的可能吗……
对于团队小朋友来说,宗帅更是终极BOSS一样的存在,大家都很怕他,因为他总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不管是大的小的,方向性还是细节性的。每次听说他要来开会,平常已经很认真的他们立即会竖起“警报天线”,会提起120%的小心。
那时候很多影视公司都开始做新媒体业务,大部分都是销售影视项目的互联网版权,而不得不说,宗帅的天马行空给了当时的小马奔腾新媒体业务很多全新的想象力。
说几个他当时看起来很奇葩的要求吧:
有次开车听交通台里播评书,他听着听着,忽然说怎么明星不能去说书呢?我特奇怪地看着他,明星演戏唱歌还行,说书给谁听啊?
后来这衍生出了“明星有声书”新媒体项目——“明星宝贝故事汇”,田亮叶一茜第一拨参与其中,在广播和网上收听很广。
再比如有次玩游戏,他忽然说游戏里能不能出现真的艺人呢,不是代言那种?
后来这催生了国内第一个明星养成类游戏范冰冰《魔范学院》,2014年首批登录“娱乐宝”平台时,5000万额度被一抢而空。
这些都是当初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5
对看笑话的最好回应就是把事做成
跟宗帅搭档共事的那几年,是我成长最快、视野最广的时期。这种感觉不少和他同事过的人都有。他身上有种“发现”的特质,还有“逼迫”的能力,这在商业社会其实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特点。
在新媒体业务逐步走向正轨时,集团做了新的业务安排,让我们接手演艺经纪业务——我担任小马奔腾演艺经纪公司总经理,他是分管副总裁。
虽然这曾是他驾轻就熟的领域,但他从来不会拿以前的经验套用现在:
“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十年前男一号女一号靠自己根本无法养团队,必须依靠公司力量,但是现在一部戏主角片酬就能达到成百上千万,很多艺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公司的吸引力开始下降,这时候的经纪公司需要有新的定位和方向,才能在新的形式下找到被需要的可能。”
“要不然,咱们尝试着做电视剧吧?”宗帅提出了新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上下游。
我当时头就大了,做电视剧?这工程也太……浩大了吧!而且小马奔腾本来就是以电视剧擅长,咱们这种没经验的人闯进去,集团内部会怎么说?
当时小马奔腾出品的电视剧绝大多数是军旅戏、男人戏,没有现代戏、情感戏,宗帅觉得这是缺陷,但也是机会。
周围很多人都觉得他的想法不可能,电视剧可不是有了剧本有了演员拍出来就完了,还得卖出去啊,每年花好几千万拍出来的电视剧卖不出去的情况太多了——而我们不仅没有制作方面的经验,更没有电视台购片部门的关系,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果然,项目报到集团领导那里,被否,但可能是不想打击团队积极性,允许保留对外合作的通道。
宗帅并没有气馁,开始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确定版权、寻找编剧、完成剧本、寻找投资、寻找制作、寻找发行渠道……期间经历现在写下来就这么一行字,看着简单,但是中间过程之痛苦、折磨、绝望,罄竹难书。
6
2012年秋天,宗帅转型制片的第一部电视剧、杜淳、佟丽娅、周一围、薛佳凝主演的《恋爱的那点事儿》拍完,但是就像别人担心的那样,播出平台迟迟未定。
这时候周围说什么的都有,我们从集团内部获得的支持甚少,甚至不乏看笑话的人。
而对于成熟的人来说,外界的看法并不是关键——宗帅其实是个不怎么擅长陌生人打交道的人,但是为了这个剧,他开始不断突破和改变,甚至开始自己闯入电视剧发行这个之前完全陌生的领域。“舍得舍得,舍总在得的前面。你要想得到,总得先付出。”
2013年12月,《恋爱的那点事儿》终于在浙江卫视黄金档独播,随后在深圳卫视二轮播出。同期虽然有非常强的竞争对手,但这部剧的收视多次拿下冠军,始终排在前三位——别说这收视是买的,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事情我们没啥经验和门路,包括买收视。
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过电视剧制片经验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结果。
补充一个细节,在《恋爱的那点事儿》项目最终成型后,重新获得了集团认可,小马奔腾占有该剧20%的投资比例。
因为这部剧的播出,周围的赞扬声又多了起来,中国人做事就是这样,只会把结果当做最有力的佐证。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又发生了很多事,有些可以预见,有些难以想象。我和宗帅先后离开了小马奔腾,但仍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做着喜欢的事。
对于宗帅来说,我从来不怀疑他会经常带给人意外和惊喜。不管外界有没有危机,他的内心始终有危机;不管外界觉得可不可能,他的字典里始终有可能。
如果你全力尝试过,失败也无所谓。如果没有,那就去全力尝试。听别人的建议当然有必要,但不能被外界左右。
就在今晚19:30,宗帅担任制片人的第二件作品、刘诗诗、郑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将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开播。
即便这样,我也不认为他就将以“制片人”的身份确定自己的标签,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想法、满心不安分的人来说,这真的远远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Guang! Guang! Guang! 广告时间到——
电视连续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主演:刘诗诗、郑恺
总制片:宗帅、张升
总导演:张思麒
编剧:王嫦
播出:5月10起每晚19:30浙江、东方卫视
这部青春都市剧可以看做一部“编年体”小说,时间从1997年一直延续到2015年。
叛逆少年肖小军(郑恺饰)和心中的女神刘婷(刘诗诗饰),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又屡遭阻碍,两人从高中毕业到踏入社会后陷入复杂的情感纠葛,而刘婷也在与郭海兵(李浩轩饰)结婚后,遭遇家暴和背叛……
爱是青春最难解的题目。看他们能否给出好的答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