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午时分,手机上发来新闻推送: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因病于2016年5月25日去世,享年105岁。
这个消息竟然有一瞬间,让我觉得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因她的离去而黯淡了。
在微博上发了悼念先生的文字后,有些小朋友留言说,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大家。我只能说,就像你们曾经深爱韩寒那样,我的青春和现在,也无比地热爱着杨绛先生。
本文同步刊发于公号刀少的人间界(world4us),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第一次看到杨绛的文字,是高三时一次考试的语文试卷上。平时总觉得阅读理解深奥晦涩,但那次却很奇怪,阅读部分不短的一段文字却读得人津津有味。
交卷后我忍不住找到语文老师:“您能告诉我今天阅读理解那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语文老师当年五十多岁,饱读诗书,也历经沧桑。他看了看我,提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两个字:杨绛。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发达的网络和搜索引擎,在发现高中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没有杨绛的作品后,我脑子里这个名字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1994年,我去川外原英语二系读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系主任第一天训话时便说,你们读的虽然也是英语专业,但汉语的要求也很高,要多读书,语言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后来我从阅读老师那里拿到一张长长的作家书单,第一个名字大名鼎鼎,钱钟书,第二个就是杨绛。我这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夫妻。
终于在解放碑的一个书店,看到一套《杨绛作品集》,售价30块钱。那时我一个月补贴也才30块,却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没钱了可以啃馒头,可是没有中意的书,真是不能忍。
2
我那时尚不知道那套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读大学前,我已经写了很多东西,也发表了不少文字。但是等进了大学,却忽然觉得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年少轻狂的我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却又束手无策。
也找了很多名家的书来看,那时候余秋雨的书风靡一时,可不知怎么,就是读不进去,总觉得哪里别扭。
那天买到书后,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就开始看,开篇便是〈将饮茶〉,本来只是想翻翻,结果看得差点错过站——那是我在大学渡过的第一个冬天,重庆的冬天阴雨连绵,湿冷难捱,但是看书的那几个晚上,所有不适和难熬都不翼而飞。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可以这样至清至浅,却又至情至性。而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最厚重的词汇才能描述出最浓烈的感情,所以我酷爱各种形容词和惊叹号,似乎离开了它们就无法描绘出人生的浓烈。
但是看了《将饮茶》和《干校六记》,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幼稚,这书里记载的其实才是一段浓烈的人生,但却没有任何哭天抹泪,呜呼嚎啕,甚至连一个张牙舞爪的形容词也没有,却能看得人心有所感难以忘怀。
3
印象最深刻的,是杨绛书里讲女婿德清在运动初来时风尘仆仆地去车站送钱钟书和杨绛去干校,就这么几句话。下面便接,原来这是最后一次见女婿德清,他送别两人不久后就跳楼自杀,离开了人世。
就这么平静的几句话,却让看书的人心灵震撼到无以复加。
她的小说《洗澡》,同样是平静内敛的风格,讲述那史无前例之前的山雨欲来。
我一直不大明白,同样的故事,为什么在其他人笔下,就是大放悲声痛哭流涕,而在杨绛笔下,却始终是轻浅淡然的笔触。
更奇怪的是,痛哭流涕的文字没多久便印象无几,轻浅淡然的过了二十多年却依然印象深刻。
越看杨绛的书,便越觉得读书的重要和美好,它能让你在混沌中找到方向,在腌臜中发现纯净,在乱世中寻获净土,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动荡,坚守自己的内心有多难得。
后来我便不再仓促地写了,开始沉下心来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并把这个习惯保留到了现在。
4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喜欢过很多作家,而女作家中有两位直接给与了我成长的养分,一位是三毛,她让我第一次抬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另一位就是杨绛,她让我知道了学识和积累的重要。
她们一个轻,一个厚,却像这个世界的两端,要靠中间的人自己去连接出人生的轨迹。
大三时开始学二外,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会选法语,我选的却是冷门的西班牙语,因为实在太喜欢杨绛翻译的《唐吉珂德》——当年的川外甚至还没有西班牙语系——有趣的是,这门语言跟上述两位作家都有关,可惜时间太短,并没有学出什么名堂,想来实在惭愧。
本科毕业后,我来到北京继续读书。到北京读书没多久,报纸上便刊发了讣告,钱钟书先生去世了。而此前两年,钱先生和杨先生两人的独生女儿、北师大教授钱瑗也已经因病去世。自此,杨绛先生独活于世。
曾经我很难想象,在经历了丧女、丧夫之后,杨先生是以怎样的状态在生活。每每念及,都不敢多想。
没想到几年以后,92岁的她推出散文集《我们仨》,真实地述说了如何从一家三口走向孓然一身,还有对当年的追忆,文字依然柔软平和,却蕴含着难以言状的力量。
《我们仨》之后4年,杨绛先生再推《走到人生边上》,人生哲理,尽在黑白。对照自身,更多惭愧。
5
真正让人收获良多的,还是杨绛对人生的洞悉和通达。
广为人知的一个典故,是曾经有一位学生向先生求教,述说自己的种种不得后的郁闷。杨绛听了只说了一句:“在我看来,你这些问题的根源,不过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这句话也瞬间让我从沾沾自得的虚妄中打回现实,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成长过程中张牙舞爪的形容词。
杨绛的文字,真实坦白从容,不示弱也不逞强,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自由徜徉。她和钱钟书曾饱受运动和文革冲击,但却从不抱怨。有一次在采访中,她说经历越多,越觉得向他人示弱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件非常不体面的事,谁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处呢?
前几天已经有消息说先生入院,今天下午看到新闻推送,心里滋味难以言表——她的文字是带我走出蒙昧时期的一盏烛火,清澈不艳俗,沉郁不矫情,至今仍深受影响。
在微博上发了悼念先生的文字后,有些小朋友留言说,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大家。我只能说,就像你们爱韩寒那样,我的青春和现在,也无比地热爱着杨绛先生。
她才是那个时代不世出的隐士,105岁高龄,逾越了时间。
她的离开,对人间当然是件憾事,但对于他们仨,却终是团圆。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逝世,终年105岁。
杨绛书摘——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校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本文同步刊发于公号刀少的人间界(world4us),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