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心得2023年2月16日
(2023-02-16 07:17:41)
标签:
读经心得 |
分类: 每日心得 |
经文: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13)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
注:这里说的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菩萨们“具足庄严”。菩萨是正报,境界相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此刻,请反思一下我们当下生活的环境,是具足庄严吗?——真的是依正庄严,它本自庄严、具足庄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功课,都是“最好的安排”!
对于一个已经觉醒的人,“最好的安排”也是我们得智慧的机缘,得无量智的因。
记住:怕什么来什么,盼什么什么没有,索性不怕也不盼了,更不会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经文: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14)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注:这又是在说西方极乐世界国土庄严,微妙、清净。说到“微妙、清净”都是须陀洹、初信菩萨们所证的境界。我们大家在一起受持、读诵此经有六年多了,我们的心是不是比六年前刚刚受持读诵此经的时候清净了,智慧是不是在不断地增长?这个不用去问别人,问我们自己就知道。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是不是也在受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明理,越来越进步了,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实功德!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细细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和自己的心是不是越来越清净,越有智慧。
如果只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觉醒,觉得我们自己越来越“微妙、清净”,智慧越来越多,这个感觉不一定对,只有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也都在不断地觉醒,不断地从“迷失”(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境界相转了),这才是最好的印证。
经文:边地疑城第四十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15)成就。
注:这是最后一个“具足”。这句话不长,又把受持此经的步骤和最终所证得到的成就说了一遍。
受持此经从信开始,这里用的是明信。如果我们不深入经藏,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生活中)不断地印证,去伪存真,我们的信,虽然有,但是很难达到明信,明信是要明理,明了自然规律,因果规律,尊重客观事实按规律办事,这就是智。这里还用了“圣智”,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则,比如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天地有四时寒暑等等,但是月球、火星,可能就不是这样了。那个“圣智”是含盖了十法界中的一切智的。
法藏比丘是从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开始修行,首先是要“寻发无上真正道意”,而后是发愿“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最终成就“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在这次试解“具足”一词时发现,从第一个“具足行愿”到最后一个“具足成就”,说的都是“菩萨”,需要修菩萨行;而我们的自性是“本自具足”,既然是“本自具足”,那就根本不需要修,所以说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是迷是觉。“迷与觉”与在世人眼中的财富、智慧会高低没有关系,这也说明即便不识字,能“转迷为悟”一样可以成佛。那个“心心回向”指的是回向自性觉;那个“上下求索”,“具足行愿”指的是“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而最终又将回归“万法皆空”,“证无所得”。
刘丰老师常说零维与N维(N趋于无穷大)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