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心得2022.6.9

(2022-06-09 00:04:19)
标签:

读经心得

分类: 每日心得

第二卷 《大经解》大开蓝色本 第87

本卷从经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详陈弥陀因地,见佛闻法,初发大心,五劫精勤,结得大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积功累德,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是内容,净土三经,为此独备,故称本经为净土第一经也。

本卷内容,即弥陀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之经过。经中首云,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之劫,此表过去之时极为久远。此时弥陀为世饶王,遇佛出家学道,法名法藏,发起宏深誓愿,故知弥陀因地发心修行,为时实难称计。但更应知弥陀发愿之时,已非凡夫,古德多称此时已是地上菩萨,如是则弥陀最初发心之时,更远于此。是故净宗学人于此应生净信,弥感佛恩。

 

上一品中阿难问“最胜之道”,世尊答“分别解说”,所指向的就是第二卷,也就是第四品到第十品经文中所说的内容。这个“最胜之道”即是法藏比丘的成佛之道,“六字洪名”即是指向法藏比丘的成佛之道。法藏比丘是念佛成佛的吗?念佛的形式是什么?念佛的实质又是什么?我们念佛,念的是形式还是实质?

如果我们真的想学佛,学“最胜之道”,那么从第四品到第十品经文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都要“善思惟”之。

“思惟”用的是“净心”,而非能思辨的意识心。比如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那个沉着、冷静的心即是“净心”。“净心”没有挂碍,没有恐惧,没有颠倒梦想,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们遇事儿要用这个“净心”,学佛一样要用这个“净心”思惟。

今天听老法师讲《大经科注2014》(356集)说到,《金刚经》讲的是解门,《无量寿经》讲的是行门,解行需要相应才行。我们在《金刚经》中需要解什么?就是两大要点,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们在《无量寿经》中需要行什么?就是“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明“解”即是明信,唯有明信才能真正发出真实大愿,进而具足无量行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