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心得2022.6.1
(2022-06-01 06:36:07)
标签:
读经心得 |
分类: 每日心得 |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两句很难解。首先这句经文所描述的是在“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的境界里的状态“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我们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前,是没有办法感受到其中的意味的。
“佛种性”指的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也就是觉心。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来讲,觉的后面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对于觉悟的人,觉后面还是觉,是觉行圆满。在佛经中所说的“行”指的是心行,也就是起心动念,念的相续。
接下来的经文是“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些都是在解释应该如何“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的。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获得“诸佛无量功德”的方法就是在“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的过程中获得的。为什么又说“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因为所谓“智慧圣明”皆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是超越“思、议”意识范畴的。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这里面有我们吗?我们已经发菩提心了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这里面有我们吗?清信者,指的是清净信,我们已经对此经,对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净土是清净信吗?我们的信里面有情执,有染污吗?
第二品经文是最难解的。我原来以为前半部分讲一乘道,后半部分讲大乘,但这次解的过程中发现,后半部分说的也是一乘道,是修一乘道的前行,也就是应该具备的条件(小乘或者大乘起修都行),从发愿要“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开始,再“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生彻底的出离心),再到“拯济负荷,皆度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