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象学的时间观念-01-内在时间意识的基本揭示

(2015-05-07 05:37:06)
分类: 从苏格拉底到哈贝马斯的思想史

现象学的时间观念

 

《现象学导论》,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高秉江  张建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P130-145  第九章

 

    现象学所描述的时间性在确立人格同一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达到了它所考察的事物的第一原理,对时间的现象学起源的描述接触到一种哲学的中心。

 

第一章           时间的层次

世界时间

钟表或日历的时间,客观时间,超越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的过程与事件的时间。其先后顺序由世界时间排列。

客观时间是公共的、可证实的。可被测量,对结果能够产生一致意见。位于世界之中——所有人在其中栖居的公共的空间之中。

内时间

    内在的、主观的时间。

    属于心灵活动和经验,即意识生活事件的绵延和序列。

    是非公共的,私人的,“从里面”经验到一种身体的空间性。

    被经验到的意识事件序列,是源于个体的内在体验的。

第三层次

    内在时间意识是内在时间显现的条件。

定义:

对内在时间性的察觉或意识。不再需要超出这个层次之外。达到了封闭性和完备性。

    第三层次、发生在这个层次的特定的“流”,是一种绝对,达到了作为现象的事物的最初开端,为一切奠基,并终结于此。

    是各种最为深刻的区分和同一性的起源。是经验中发生的区分和同一性的预设的前提。

解说:

    第一个层次依赖于第二个层次。如果不曾预期也不曾会议,也就不能把世界上发生的过程组织成时间性模式。

    内在时间结构是世界时间得以呈现的条件。因为拥有主观的内在时间,客观时间的展现才得以对我们发生。

    世界时间与内在时间相关联,超越的时间奠基于内在时间。

自我悖论:

    我们不仅是世界中的一部分,还是显现的接受者或者说是先验自我,我们面对世界并且让它向我们显现。我们的意识经验之流则是这种显现的一个条件。

自我即是世界的一部分,又拥有世界,这一悖论关系在时间性上表现为:

意识的内在之流被安顿于发生在世界之中的过程里面,但它也面对着世界,为世界得以显现而提供诸多意向活动的结构。

    既生活在主观时间中,也生活在客观时间中。表现的接受者——先验自我,不是一个单一而静止的点,牵涉一个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但只是他自己的内在时间性。

第二章           内在时间意识问题

    内在时间意识构造我们的意识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时间性,诸如:知觉、想象、回忆以及感性经验,并使这些内在对象的显现按照时间来延伸和排序。

    上述意向本身只是对于它们所指向的事物的呈现:它们是对于世界中的事物与过程的知觉、想象和范畴意向。

    故而,内在时间意识,不但构造意识生活的内在时间性,也构造现实世界事件的客观时间性。

    内时间意识具有概念意义上的,类似新柏拉图主义的“存在之源”,主观经验和客观事物都从源泉溢出。但是现象学更加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精神,即唯一的真实就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内时间意识只是作为整体的存在事实的要素,它是我们对于存在、自我更基础概念的奠基。

 

第三章           活的当下之结构

一、      对当下时间片段的感知误区

    如果我们以为有一系列的“现在”被一个接一个的呈现给我们,以为时间性经验像是一部正在播放的电影,一次曝光(一个在场)紧接着另一次曝光。那么我们永远感觉不到绵延,感觉不到连续的时间过程。我们也决不会感到自己正在观看的东西是超出那个瞬间被给予的画面之外的。

    我们也不会感到我们的经验、正在经历的时间是连续着;我们不会产生连续之流的感觉。对象、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自己都不会有任何时间上的连续性。

    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都会变为短暂的闪烁、片刻的在场、瞬间的曝光。

二、      时间连续性产生的机制

1、            过去的前提

    通过这种与我们的知觉相伴随的记忆,就会产生一种连续感。但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的将上一个片刻的记忆与当下现实的感知片段联系起来,那么预设的事实就是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这个过去的感觉。

2、            未来的前提

    对正在来临的画面的预期,对于未来的感知,必然是在感知之前已经预设的,已经奠基的。否则我们只能认识到一个个当下的片段。

3、            当下的结构

    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不仅只有当下的片段;就在我们最基本的经验中,我们还有用直接被给予的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感觉。威廉·詹姆斯:我们关于当下的经验并不是刀锋状的,而是马鞍状的。

    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感觉,必须在一开始就给予。

 

    宣称关于过去、未来的最初感觉,不是通过论证提出的公设,而是我们经验事物的实然方式,无论世界上的过程和事物,还是主观的行为和感觉,我们都是按照它们的实存将其经验为“正在发生”(goings-on),将其经验为流逝。

    过去、未来最初的缺席,在我们所有的经验之中都是在场的。

三、      活的的当下的定义与结构

    定义:意指我们在任何时刻都拥有的对于时间性的充实的直接经验。活的当下就是在任何时刻的时间性整体。

    作为整体有三个要素:原印象、滞留、前摄。

 

 

1、            滞留

    滞留指向过去,它保持某事物——保持消逝了的活的当下,保持的是消逝了的时间性经验。

因为被保持之物是个整体的片段,所以消逝的当下仍然完整拥有原印象、滞留、前摄,这三者是作为一个消逝的整体。因而作为一个依然消逝的片段,便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持在当下。

当下与过去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一个序列,而是一个无限嵌套,无限递归的结构,每个层级的递归都是无限相似拓扑。所以我们当下的感知,并非线性的,如同观看连续胶片,或是车窗外的风景,而是从一个递归队列中弹出的结果,当下是涌现出来的。

    宇宙的广延是以每个存在者为原点,向过去和未来同时的延展。我们对过去的知觉和对未来的知觉是同时且相等的延展的。

2、            滞留的特性

    滞留并不是一个平常的回忆行为,比记忆更基本,它在时间延绵的最初确立阶段发挥作用。它先于回忆行为——它所保持的个体尚未落入遗忘之中而缺席,这个状态下记忆还尚未开始发挥作用。

3、            前摄

与滞留同样更为基础、直接;它直接依据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把有关“来临的事物”的最初而原本的感觉给予我们。

前摄打开了未来的维度,并且因此使得充分发展的预期成为可能。

意识有其基本结构,即滞留、当下、前摄,这构成了意识的形式。最终成为知觉的当下,成为记忆的过去,成为具体的某个憧憬、期望、甚至绝望的前摄,是意识的质料。

 

    滞留、前摄和原印象都是我们的经验朝向未来和过去的原初敞开。海德格尔称之为“绽出”——ecstaticEk-出来,stasis-站立,源于动词histemi。在最基本的时间经验中,我们并不是被封闭的孤立的当下,而是“站出去”进入过去和未来。

    存在本身是离散的,但是我们意识的结构却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连续性,故而我们将世界看为连续的。时间与生俱来的具有连续性、不断涌现的结构,是由作为实体性部分的生物有机体限定,这样的我们必然这样的意识到这个世界。

4、            活的的当下之结构,也就是时间性的在场之结构。

 

四、      活的当下的意向对象

    活的当下是意向性的,它意向或表现时间性对象。我们需要考察活的当下所面对的对象具有时间性方面。

    在时间无限递归嵌套的原初结构中,每个当前的活的当下保持着刚刚消失的当下,而消失的(活的当下)中也通过前摄保持着一个正在来临的当下。

 

    内在时间意识运用一种所谓的纵向意向性来建立它自己的连续的同一性,运用一种横向意向性来使它的对象随着时间而被给予。

 

活的当下双重意向性:

保持它自己先行的当下,并因此建立一种初发的自我认定。

通过滞留,它按照对象在时间中的展开而建立被经验对象的连续性。

 

    滞留会在某个点上消退,现阶段也会渐渐湮没。这便形成全部意识要素周围环绕的时间性黑暗。

意识之所以有这样的延展的结构,是因为宇宙本身就是这样延展的只不过维度更高、数学结构更超越。意识最终以生命个体为实体性基础,故而其延展是有限的,也由此形成了与整体的相对性,并产生了具体的记忆和未来的预期。

    经验及其对象必须被遗忘之后才可能被回忆。回忆是一种离散的新开端,是再度回到已经失落在意识之外的事物。

 

    知觉、记忆、想象等意识的各种移置都是意识的当下时间之流的中断,也是在它内部引入一个新的、第二个时间之流:作为被回忆、被想象、被预期的我们自己的经验之流。

 

    移置不仅为提高的对象的同一感提供了可能,而且还为提高的自我的同一感提供了可能;这些同一性超出了在活的当下层次上出来的各种原始的、但又更为基础的同一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