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对三种形式结构的新观念-03——在场和缺席
(2015-05-04 11:10:21)分类: 从苏格拉底到哈贝马斯的思想史 |
第三章
在场和缺席
空虚意向:瞄准不在那里的、缺席的事物、对意向者来说是不在场的事物。
充实意向:瞄准在那里的事物,该事物具体呈现在意向者面前。
缺席的两种呈现:向预期呈现的缺席,向记忆呈现的缺席。
缺席与在场的转换:
现象学的直观概念:
直观就是让对象实际的对我们在场,与此相对,就是让对象在缺席状态下被意向。直观将事物带向在场。
缺席与在场是由实存对象的同一性统一起来的。
事物被给予我们的方式:
事物在多样性的呈现中被给予,在在场与缺席的混合中被给予。
当我们给一个事物命名时,指涉的正是事物的统一性,它在缺席和在场状态下保持不变的东西。
被混淆的缺席:
人们通常忽略和回避缺席,认为我们察觉到的一切都是实际在场的。对于缺席,我们习惯解释为那是对象的意向或概念,我们是通过在场的意向和概念谈论不在场的东西的。
首先,如果我们对实在事物的缺席没有某种感受,如果我们不是已经意向了那个缺席的事物,那么我们如何会知道被给予我们的仅仅是概念或意向。
我们可能需要词语或者心灵的意象的支撑来帮助我们意向缺席者,然而在场者并没有阻挡我们真是的意向那些不在场的东西。
作为缺席的重要的体现:
缺席是一种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人的许多性情和情感都必须被理解成对于某种被给予的缺席的回应。
希望和绝望所预设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意向某种尚未获得的善,以及我们有信心获得这种善或没有信息获得它。
我们如何理解乡愁?如何理解“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如何理解古典文学中的白描?昨夜西风凋碧树,堵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描绘的对未来、人生辽远深邃的凝望,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绘的惊喜。这些强烈而美好情感正是事物的缺席在向我们呈现。
在场以缺席为背景,在与缺席的相对性中被给予:
在场受到缺席的映衬,并显示出在场承担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领会到在场时,恰恰是将之领会为非缺席的;察觉到在场者,是因为它存在着缺席的视域。
在场作为某种缺席的消除被给予。梦想的实现,美丽的遇见这些在场如此生动,正因为缺席曾被真实的给予。
对象的同一性必须跨越在场和缺席的差异才能被给予
辨识行为或认定行为:
从空虚到充实,中间有很多步骤、过程,以及多样性。随着对象进入到知觉,之前的空虚的符号意向、图像意向、关联性意向,以及其他所有种类的居间的意向就脱离开来。一旦转入知觉,便不能再转入任何更好的充实,虽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觉,只不过是更多的同一种意向性。
两种充实:
意向性的统一性:
意向性涵盖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同时涵盖意向着对象的同一性的诸多辨识行为。
意向性概念可以有效抵制现代思想的自我中心困境,而且还解释了我们的这种能力,即我们有能力辨识出经验的多样性之中的同一性,有能力对待缺席的事物,以及记示(register)那些跨越在场和缺席而被给予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