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到校”再扩容,能否促进教育均衡?
(2018-04-21 22:56:48)分类: 2017一起前行 |
据《新快报》报道,日前,广东中考改革实施意见重磅出炉。根据实施意见,每所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公办学校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10%以内,招生录取科目至少包含语数外体+理化史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市仅以“分数+等级”的方式呈现成绩等。
这次实施意见的一大亮点,是将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大科目都纳入考试当中。可以想象,有些家长和老师一定会吐槽学生负担有所增加。实际上这一认识似是而非。
众所周知,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科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受重视,造成的后果就是诸多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缺陷,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那么当下的教育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这些科目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之内,从根本上来保障这些科目的教学效果。至于说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其实上并不存在。因为只要存在着升学考试的竞争,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是很巨大的,本质上跟考多少科目没有关系。
此外,实施意见的另一大引人关注之处,是要求每所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要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每所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名额分配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并在原则上不得设“限制性”分数线。
相比于过去30%的限制比例,且存在“限制性分数”来说,此番指标到校再扩容,并且要求有所放宽,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以优质中学招生名额分配到校的方式,让一些水平稍差的初中的学生,能够进入优质中学学习,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差距的一种弥补,有促进教育均衡的积极作用,不过严格来说,这仍旧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众所周知,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同学校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这也造成他们自身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长期以来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因此在指标到校之外,公共政策还应做出更多努力,向普通中小学注入更多更优质的师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这是长久的治本之策。否则仅仅靠指标到校,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升学考试,也承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
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22日《新快报》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时评微信公众号:
http://sucimg.itc.cn/sblog/o009e536edfaeccf62c5455a80bab73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