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约单车乱象,不要停留于道德谴责

分类: 2016一路顺风 |
据报道,近来,网约单车突然火起来了,广州街头到处可见网约自行车。这些网约单车都是通过手机APP完成约车、解锁和付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这种新型的代步方式也遭遇了“危机”,不少自行车被用户私藏在家里或办公楼内方便自己使用,严重影响了他人用车。
有个著名的短板理论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块决定的。同样的,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往往是被少数人拉低的。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那样,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能恪守道德准则,但由于少数人的道德失范,使得社会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这些成本多是为了弥补和防范少数人道德失范带来的问题而产生的。
网约自行车遇到的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少数人为了一己之利,私藏车辆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他人的不便,造成了运营成本的攀升,如果任其蔓延,甚至有可能使得网约自行车这一新生事物夭折,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互联网的兴起,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的契机,带来了一些生产生活的新模式,网约自行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然而这些新模式,需要全社会较高道德水准的支撑,互联网及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共享的基础上,显然,个别人自私自利的行为,会毁坏共享的基础,让这些新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对于这种行为,当然不能听之任之。网约自行车公司首先要行动起来,进行适当地干预。比如说有些自行车,没有被藏在家里或者办公楼,而是被骑到了比较偏僻的地方,从而沉淀下来,影响使用效率。那么网约自行车的公司就应该增派一些人手,收集这些被沉淀的自行车,运回地铁站附近等更多人们需要的地方。这就是个别人道德失范给社会增加的成本,但是没办法,为了让网约自行车能够正常的运转下去,这些成本还是不得不支出。
但是绝不能让网约自行车公司一个人在战斗。虽然网约自行车目前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它带来的公共效益却是非常可观的,这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交通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对于公共交通理念的改变更为明显。如果在网约自行车的推动下,自行车在公共交通当中大行其道,那受益的不仅仅是公共交通,在节能环保方面,也能产生非常重要的正面效应。
事实上,藏匿公共自行车的行为,是一种背德行为,同时也涉嫌违法。对于这种轻微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一般无暇也无意投入太多资源去管理。但既然网约自行车何以有如此重要的公共性,那么面对这些毁坏网约自行车基础的行为,就应该动用公共资源加以保卫。
本文发表于2016年10月13日《新快报》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