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高校怎样面对竞争?
(2014-08-23 16:34:11)
标签:
高校生源学校教育体制竞争 |
分类: 2014爱你一世 |
据媒体报道,2014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实现了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后,我国18岁适龄人口总体趋势下降明显。在“生源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面前,改革已成为我国高校化“危”为“机”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生源问题对于一部分学校已经变成了危机,冬江水寒,民校先知。一些民校已经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因此,面对这一生源危机,教育体制首先要做的一个改革就是建立高校退出机制。这个对于民办院校当然没有问题,招不到人,赔钱了、没钱了,停办就是了。但对于为数众多的公办院校来讲,恐怕再过十来年也将面临着招不到学生的窘境,那么这些学校怎么办?现在就应该未雨绸缪,设计出关于高校退出、相关人员资产安排的可靠可行的方案,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对于其他那些幸存的高校而言,也不是高枕无忧,而是要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对于四平八稳的中国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有危机总比没有危机好,有竞争总比没有竞争好。但作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一定要引导这一竞争成为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
如果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竞争必然会成为恶性竞争。在高考“大一统”,高校办学高度行政化的现实中,大学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就算是将来入读大学是买方市场,实际上学生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也无从选择。
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在将来生源高度紧张的那么一天,高校也难以通过办学特色吸引生源,而只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学生就读,诸如提供奖学金、学费优惠、良好的生活、教学条件等等。其实这已经在目前的自主招生中看出一些端倪来了。我不是说学校不应该做这方面的工作,其实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但学校如果单纯依靠这些手段来吸引学生,那就悲剧了。学校的办学资源其实是有限的,这边投入得多,那边就投入得少,彼长此消,教学科研必须会受到影响,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学生,还是社会,还是中国的教育事业。
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如何吸引学生,才算是良性竞争呢?那就是依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可以办得很大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也可以很小众,专门“务虚”,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鹄的;也可以是职业教育型,也可以是研究型学术型;也可以突出此专业,也可以突出彼专业。总之,最后学生和高校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校的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但这种理想的境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很难实现,那么教育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行进?答案已经很清晰了,那就是还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让高校能够“我的地盘我做主”。当然自主办学的高校也可能犯错,那就让这些高校被淘汰吧,至少他们能够自主地“愿赌服输”,这总比无法自由选择而坐以待毙的“窝囊死”要强。
本文发表于2014年6月6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