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图书馆之城”,仅有亮丽建筑远远不够
(2013-09-14 08:30:42)
标签:
新快报城市万元远远不够文化 |
分类: 2013爱你一生 |
以图书馆建设为例,广州63.3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深圳则为15万人/座,香港9.4万人/座。广图新馆设计藏书总量为400万册,而早在2006年,上海图书馆的馆藏总量已达5095万册。经费方面,上海图书馆2006年经费就达到19444.7万元,深圳图书馆2008年也达到了8113万元,广州图书馆2009年只有3752万元。
众所周知,在经济上,广州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文化上,却有一个不光彩的雅号——“文化沙漠”。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文化沙漠”的称号更多地是一种偏见和歧视,广州人不必妄自菲薄。但以上这一系列数据,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州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实绩,又让人觉得这一不光彩的称号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文化是需要扶持的事业,尤其是像图书馆、博物馆这一类的公共文化事业。广州市政府在这方面也有诸多的雄心壮志和具体的规划,诸如早就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但奈何就是不拿真金白银出来,以至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造成了60多万人挤一间图书馆读书的怪现状。
但话又说回来,广州似乎也为图书馆事业曾投入巨资。比如广州市图书馆新馆,由于项目修改并一拖再拖,总投入超13亿元。我们可以说新馆是座宏伟的建筑,是个光鲜亮丽的景观,提升了广州的形象,这些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唯独核心指标却令人汗颜,馆藏图书仅400万册。如果放在全国各大学图书馆中排个名,最多也就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更不要说跟同级城市的图书馆相提并论了。
也就是说,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广州公共文化事业,普遍都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而有限的投资,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配置严重地不平衡。广图新馆的建设资金,如果均衡配置,如果没有因为一拖再拖造成的损失,那该能建多少社区图书馆,购置多少图书,能吸引多少人进图书馆读书啊!图书馆,不就是读书的地方么?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多是大手笔,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人民币。有关部门不差钱,差的是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眼光和胸怀。公共文化事业,基本上不能给有关部门带来财税收入,是地地道道的赔本买卖。
然而公共文化事业却是经济社会发展持久的动力。岭南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在近代独领风骚,既是广东人生生不息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果,也与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
比如清代主政广东的阮元和张之洞先后兴办了学海堂书院和广雅书院,其中广雅书院的投资“冠各省之首”。这些集藏书、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极大地促进广东的文化事业,培养了杰出的人才。广东在清末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学术文化学派,而康有为跟学海堂书院有学术渊源,梁启超更是曾就读于学海堂书院。事实证明,地方官员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不仅造福一方,更为全国做出贡献。这些事实和道理,想必有关部门比我们更清楚,更明白。重要的是要拿出行动了。
本文发表于2013年6月20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