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商圈文化还需“在商言商”
(2012-09-12 09:10:30)
标签:
陈海权天河路商圈音乐会进行财经 |
分类: 2012一二一往前冲 |
相比起国内外诸多著名的商圈,天河路商圈的确还欠缺一点名气和影响。对此,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认为这是天河路商圈“没有文化”的缘故:“只能用‘物业管理’来形容天河路的百货商场,他们仍处于‘出租收租金’的商业模式,几乎没有在塑造文化、保证可持续发展上进行投入。”“偌大个商场,竟然买不到一份报纸,买不到书,买不到杂志”。
陈教授以日本著名的三越百货为例,这个百货每逢年末就会举办经典音乐会,这个音乐会已成为一个时尚交际会。他反问,与之相比,天河路商圈的文化又体现在哪?那么如何打造天河路的商圈文化呢?
陈教授的话题比较发散,令人较难把握他所指的“商圈文化”之要领所在。以我愚见,陈教授一方面是指商场要进行一些文化活动,以体现出商圈的文化气息和品位,打造商圈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要开展一些细致的、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得承认,陈教授的这些建议,都是提升天河路商圈的影响力的良策。但问题在于,天河路商圈不卖书卖报、不举办音乐会、不举办航空展,不进行诸如此类的活动,就真的是“没文化”了吗?其实文化这个字眼儿,含义确实是太广泛了。在此情此景中,讨论文化,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在商言商”。
所谓商者,其根本在于赢利。而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德准则及相应的行为方式。那么不管是商圈文化,还是商业文化,要义都在于商家以一套为社会公认的规则经营,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进而为自己赚取利润,此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想不管商家也好,商圈也好,只要遵循了这个最基本的“道”,就已经算是有文化了。
这并非是玩弄概念,事实上,包括天河路商圈在内的国内知名商圈,与国外著名商圈相比,其实差距就在起跑线上,在基本的“道”,也就是基本的“文化”上面。国内的消费者喜欢去境外“血拼”,大多数是因为在境外购物,第一,较少担心买到假货,第二,价格相对合理,第三,服务较为到位。冲着音乐会而去三越百货的消费者大约不会很多。因此,天河城商圈的文化建设,还是应该在基本面下功夫。平心而论,天河城商圈在这方面做得已经相当不错,这已经为销售业绩所证明,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当然,抛开“有没有文化”这个命题,陈海权教授的建议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商圈形象之形成,需要历史之积淀,天河路商圈还是太年轻了,年轻到难以拥有王府井、南京路、铜锣湾、西门町这些商圈的品牌影响力。但年轻也是优势,天河路商圈其实已经拥有诸如时尚、动感、白领等商业元素,如陈教授所建言的那样进行一些文化建设,整合这些元素,天河路商圈影响力的提升势必提速。
本文发表于2012年9月6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