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尖子生会强化应试教育
(2010-07-02 07:27: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0十全十美 |
首先就高考论高考,华局长的这一战术能否成功值得存疑。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各所高校在广东省的招生计划早就定了,录取是按名次,分数只对个体的考生有意义。一部分尖子生的分数高了,对于整体录取毫无影响,全省该录多少人,还是多少人。
当然华局长身为广州市教育局长,着眼于广州考虑问题,也无可厚非。我不否认,在广东省内部的竞争中,此举有助于提高尖子生的竞争力,或能真如华局长所愿,“能上一本的考生尽量都上一本,考到外省去”。但那些空出来的本土学位,真的就归了广州考生吗?当然不是,因为广州考生还要面临着外地考生的竞争。如果普通考生的实力上不去,在竞争中肯定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因此我倒是建议,不如专门给实力一般的考生开小灶,反正尖子生肯定能考上,水平处于中间段的学生竞争力提高了,广州高考录取的总人数应该会有所上升。
不管怎么说,着眼于高考,此举尚属于有益无害之列。但问题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不应该事事都拘泥于高考。近日有媒体对于历届高考状元进行了追踪报道,发现这些高考状元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现行基础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此事中暴露无遗。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生,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如果教育体制内优渥有加的尖子生,却不那么适应社会,这样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成功的。作为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虽然无力改变大局,但还是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这种局面加以扭转,至少,不能再推波助澜了。遗憾的是,广州市教育局此举虽然不一定能够提高广州高考的整体成绩,却强化了高考至上的观念,强化了应试教育,高考好,才是真的好。教育主管部门如斯引导,素质教育在各个学校中,简直就要无容身之地了。
此外,广州市教育部门此举也有悖于教育公平的理念。每年几十万元的投入不算多,但与其给尖子生锦上添花,不如用在那些教育资源还不太充裕、甚至缺乏的地区、学校和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弟及其学校)身上,这样更有意义。
本文发表于2010年6月29日《信息时报》
前一篇:中国人的“发财梦”为何如此狂热?
后一篇:师道不存,感恩难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