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云评论
周云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9,271
  • 关注人气:6,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2009-01-01 10:0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2008发发发

   据悉,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近日启动,一经认定,户口和工作都在深圳的两院院士购房补贴总额可达200万元。院士获高额补贴或者获得重奖,已经不是新闻。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各地政府巨额奖励院士的新闻层出不穷,其数额至少都是以十万为计量。

   不否认院士们在科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各地奖励院士都有“身份化”奖励的趋势,也就是说之所以给予某人奖励或补贴仅仅是因为他是院士,而不是针对他做出的某项具体的科研成果,不是因为他做出的新贡献,而是数年前或者十数年前甚至是数十年前院士“一战成名”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中央地方政府,科技、教育等部门已经以不同的名义多次给予过奖励,继续充满热情地追加奖励无非还是因为院士这个身份。

   尽管奖励和补贴都是政府发出来的,但其实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财富,因此大家总还是希望并且也有权希望这部分财富的使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激励院士们更多更快更好地研究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但按照现在这个奖励法、补贴法,不能说完全起不到激励作用,至少激励效用要大打折扣。院士们仅凭着自己的身份,或者多年前的成果,就可以无数次地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那么他们继续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呢?不可否认许多院士研究的动力来自对于研究工作的热爱,也不可否认也有很多院士同样具有凡人的惰性,如果林林总总的资源不靠创新就能获得,为什么又要费那么多力气去创新呢?

   对院士们以及与他们地位相当的研究人员不厌其烦地发放奖励补贴,以及在其他各种资源分配上的倾斜,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马太效应”,在院士们各种资源拿到手软,激励效应递减的同时,大批的中青年研究者研究经费捉襟见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年富力强,具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却由于条件限制,虚度时光,这难道不是很大的浪费吗?与其对院士们锦上添花,不如对他们雪中送炭。

   我不反对给予院士这个身份优厚的待遇,事实上国家已经存在着相关的制度,保障院士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院士这个身份已经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待遇。我也不反对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和民间给予院士更多的奖励,更多的资源。但这些资源的配备,一定要师出有名,不能仅凭着院士的身份,仅凭着既往的成果。而是要着眼于现在,在各种科技奖励的评比中,在各种科研项目的评审中,院士们要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计划拿出来,与其他研究者公平地竞争,优秀者得奖励、拿经费,不管他是院士,还是一名小小的助教。

 

本文发表于2008年12月31日《珠江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