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法治尊严比救市更重要
(2008-12-26 10:42: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发发发 |
值此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如何救市,如何让社会经济复苏,自然就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然而,我们不愿意看到那种“一切为了救市”的片面倾向,使我们一直以来珍视的价值,湮灭在“救市”的巨大声音里。
不幸的是,这种担心有变成现实的趋势。除了经济领域,一些司法部门也开始主动地为救市“服务”,比如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就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各级公安经侦部门要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讲究执法方式方法,对负责企业正常经营的高管人员要慎用拘留、逮捕措施。
这听起来让人困惑。我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疑问:第一,难道只有在非常时期拘留、逮捕企业高管才慎重,以前或以后就可以不慎重?第二,难道只对企业高管慎重,对其他人不慎重?第三,难道决定是否对企业高管采取逮捕或拘留措施不是根据他的行为,而是根据客观经济形势?这绝非我跟郑少东先生抬扛,玩文字游戏,而是他的讲话中已经明显地表露出在某一特殊时期针对某一特定人群执法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这显然有悖于法治精神,有关法治的几个重大原则我们耳熟能详: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再比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些原则已经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基本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些价值又在推动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但这些价值的建立是如此艰难和脆弱,需要全社会去呵护。作为司法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但是司法部门选择性执法,不是又在破坏这些价值吗?
当然救市也体现一种价值,当两种价值之间有所抵牾的时候,就要从权,有所取舍。显然,维护人们对于法治的信仰更为重要。法治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为了一时的利益动摇了人们对法治的信仰,无疑就是在动摇国之根本。针对特定人群选择性执法,使得法律的公平性受到损害,进而伤害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经济危机是一时的,信仰、价值破碎后的重建则是异常艰难的。法治信仰的支离破碎,相比较金融海啸,对社会是更大的灾难。所以,救市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进行,不必以牺牲法治为代价。更何况,即使牺牲了法治,可能对救市有害无益。可以想象,一个不尊重法律的市场如何能够快速地复苏呢?
救市声急,但基本的信仰、价值和制度不能因救市而随意扭曲。正是这些信仰、价值和制度,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着长久前行的力量。如果因为救市破坏了这些东西,不仅救市困难重重,今后需要挽救的,恐怕就不是经济那么简单了。
本文发表于2008年12月26日《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