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可不是“超级女声”
(2008-09-05 22:20: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发发发 |
乞巧、乞巧女儿、乞巧文化节,这些字眼近日频现广州媒体。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我是双手赞成的。然对于“乞巧”的含义,我感觉有些市民是大大地误解了。有报道为证:“广州孖宝姐妹大跳街舞、肚皮舞争当乞巧女”。这是前些日子有关乞巧女儿大赛的报道,看后不禁心生疑惑:乞巧女莫非是超级女声?
据说乞巧文化节已经在广州举办多年,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能如此尊重民间传统文化,当然值得称道。但既然办了,就要办得更符合传统,而前提首先是要让广大市民弄清楚传统乞巧文化的内涵才好。这个内涵其实也很简单,在前天的“2008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上,有一名高一女生就讲得很准确,她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乞巧是指心灵手巧吧,古代就是要女子会穿针引线,现代来看,亲自制作手工艺品和弹琴都算”(《信息时报》8月5日)。
“心灵手巧”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许与定位。不幸的是,近代以来,这一观念受到了两大主流话语的冲击,一个是女权主义,一个是反传统文化的思潮。在这些话语体系中,让女性心灵手巧无疑是男权的阴谋诡计,是旧社会男权对女性压迫的产物,是要将女性捆绑在家庭,专心致志于家务,与社会事务隔绝。在主流话语天长日久的批判下,男女确实日渐平等,但一些中国女性传统的品质,在现代女性身上已经越来越稀缺了。
我不否认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乃至摧残,不否认近代社会革命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对妇女境遇极大改善的历史功绩。但妇女解放是不是就意味着要解除妇女的一些特征呢?实际上,既然上帝把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就必然赋予与其性别相称的、不同于异性的特征。妇女的有些品质,应当是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制度,超越各种主义的,比如说心灵手巧。不管何时何地,女性总是更多地具有心灵手巧特征,心灵手巧的女孩子总是显得更可爱。
从这个意义来看,举办乞巧文化节有其意义所在,至少能够提醒我们关注、珍视乃在去弘扬我们社会文化传统中那些优秀的女性品质。而这些品质或由于历史的误解,或由于现实的压力,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如果对于活动内容选择不好,对那些过于喧嚣的内容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乞巧文化节就容易沦落为平庸的选秀活动。以至于人们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关于传统的、关于民间的文化活动,更谈不上去弘扬了。
本文发表于2006年8月6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