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云评论
周云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8
  • 关注人气:6,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城晚报:学者何以冷落学术研讨会

(2007-01-10 23:11:18)
分类: 2007新气象

“中国学者太忙了”,在中山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外国专家感叹。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国外很多“大师级”专家都在会议中安然地呆上了三天,反倒是国内的学者却是匆匆来匆匆去,忙着干自己的事情去了。(1月9日《新快报》)

是中国专家们太忙无暇参加会议吗?我想一个有许多国际大师级的人物参加、含金量高的学术会议对于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通过参加这样的会议,可以了解学术动态,结识学术同行,寻求合作机会,也可以展示自己,扩大学术影响。总之,参加一次合适的,组织良好的对于学术研究大有裨益。而此次讨论会中国专家来去匆匆,一方面肯定是有些专家已非学术圈人,政务或商务缠身,志不在此,来了也就是露个面,应个景儿。另一方面是不是一些真正的研究者觉得参加会议收获不多,意义不大呢?据报道,这是一次“特殊的研讨会:这个会上没有报告,没有论文,有的只是轻松的交谈和聊天。”

当然这只是猜测,详情不得而知。不过此事令我联想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存在的种种弊端。粗分一下,其弊端大致有三:一是好心办不好事。组织者本着探究学术的好心来办会,却或因选题不精,或因请人不当,“会”是开成了,“研讨”却难尽如人意。比如有的研讨会主题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如此宽泛的主题,与会论文的方向必然分散,结果是大家自说自话,很难形成共鸣与交锋,讨论也就难以深入。还有的主办者只注重邀请年高德劭的权威,却将一些有锐气的后起之秀或未起之秀拒之门外,研讨会于是难以全面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达不到开会的目的。

二是以学术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此类研讨会召开地点多在名山大川,与会者不分资格,只要缴纳为数不少的会务费即可参加。这一类会议的“研讨”往往是草草收场,有的索性取消,重头戏在于前往附近的名山大川“考察”。与会者花着公家的钱考察祖国的大好河山,而组织者则可以大发一笔。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据闻,由于此中商机丰富,有人专门以组织各种研讨会为业,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研讨会经济”。

三是以学术研讨为名替某些企业、政府、个人抬轿子,唱赞歌。比如说一些由名人故里或后人召集的名人研讨会,一些生产厂家组织的产品研讨会,一些作家自己组织的个人作品研讨会,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地方文化研讨会,等等。这些研讨会一般招待规格高,纪念品(现已经逐渐演变为红包)丰厚,旅游参观紧密。当然此类研究会都有一条相同的规则:就是只能说好话、唱赞歌,不能批评,更不能否定。笔者曾受邀参加某地方政府组织的当地一晚清名人的研讨会,我素知此人虽然有些作为,但为官贪酷。如实宣讲,恐扫了主办者的兴,于是就没有去。后来偶然见到会议的论文集,随手一翻,一片赞扬之声。这样的会议,研讨确实热烈,但距离学术就已经很远了。

凡此种种,使得真正的学者对各种名目的学术研讨会闻而生畏,敬而远之,与其参加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